鬼頭頂

鬼頭頂

GUI TOU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3%
肺經 14%
心經 11%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鬼頭頂」中包含雄黃,是因其具有強烈的毒性和療效。在古代中醫中,雄黃常被用於驅邪解毒、殺菌消炎,對於一些難以治療的皮膚病和外傷有一定效果。雄黃的主要成分砷化物能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長,並有一定的止痛作用。然而,由於其毒性極強,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中毒現象。

鬼頭頂方劑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密陀僧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抑制頭部炎症,緩解頭痛、頭暈等症狀。鬼頭頂方劑多用於治療頭痛、頭風、頭瘡等疾病,密陀僧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收斂生肌: 密陀僧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對於頭部皮膚病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鬼頭頂方劑中加入密陀僧,可以幫助傷口癒合,減少感染的風險。

鬼頭頂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鬼頭頂多因濕痰阻滯,導致頭部脹痛、眩暈等症,而半夏可有效祛除濕痰,緩解頭痛不適。
  2. 解毒止痛: 半夏亦具有一定解毒功效,可減輕某些毒素對頭部的刺激,同時其辛溫之性也能溫通經絡,止痛消腫,從而緩解鬼頭頂所致的疼痛。

因此,半夏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祛除濕痰,更能解毒止痛,從而達到治療鬼頭頂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鬼頭頂」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4日兩頭瘧」與「哮病」,均屬古代難治之症:

  1. 4日兩頭瘧:指瘧疾發作週期不規則,或間隔數日復發之頑固瘧疾,古人認為此類瘧疾多夾雜痰濕、邪毒深伏。
  2. 哮病:即哮喘,古代歸於「痰飲壅肺」或「寒痰伏肺」所致之氣逆喘息。

此二病症共性在於「痰、毒、寒」為患,故方中以毒性藥與燥痰藥為主,意在劫痰截瘧、攻毒平喘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白信(砒霜)

  • 經豆腐煮製後減毒,保留其劫痰截瘧之效。砒霜性熱大毒,古人用於:
    • 瘧疾:直接殺滅瘧邪(現代理解為抗瘧原蟲)。
    • 哮病:攻逐深伏之寒痰,開閉平喘。

2. 臣藥:雄黃

  • 辛溫有毒,助白信攻毒燥濕,針對瘧疾之「毒邪」與哮喘之「痰濕」。
  • 古方中雄黃常與砒霜配伍,增強殺蟲解毒之力(如《瘧疾神效方》)。

3. 佐藥:陀僧(密陀僧)

  • 為鉛氧化物,性燥澀,能墜痰鎮驚,協同白信抑制痰涎上壅之喘逆。
  • 另可外用治瘧(如《聖惠方》以陀僧敷貼截瘧),內服或取其沉降之性。

4. 佐藥:生半夏

  • 辛溫有毒,燥濕化痰,直指哮喘與瘧疾痰濕之本。
  • 與白信相配,一者劫痰,一者化濕,共逐窠臼之痰。

5. 使藥:薑湯送服

  • 生薑既能解砒霜、半夏之毒,又可溫中散寒,助藥力上行下達。

組方邏輯

全方以毒性藥配伍為特色,透過「以毒攻毒」之法:

  • 截瘧:白信、雄黃直接抑制瘧邪。
  • 平喘:白信劫痰、半夏化痰、陀僧鎮痰,三層次瓦解痰壅病機。
  • 製劑減毒:豆腐製白信、蜜丸緩釋毒性,薑湯調和藥性。

此方體現古代「頑疾用毒藥」的思維,針對痰毒膠結之重症,非尋常草木藥可解,故取金石毒藥之峻力。

傳統服藥法


白信5錢(用豆腐1大方塊,中挖一池,放信於池內,以原豆腐蓋好,煮1炷香,去腐用信),雄黃5錢,陀僧5錢,生半夏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6丸,薑湯送下。壯者7丸,弱者4-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瘧疾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

相同名稱方劑


鬼頭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白信5錢(用豆腐1大方塊,中挖一池,放信于池內,以原豆腐蓋好,煮1炷香,去腐用信),雄黃5錢,陀僧5錢,生半夏1兩。 主治:4日兩頭瘧,哮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