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醒心茯苓丸中包含茯苓,其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以茯苓為君藥,可健脾利濕,改善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等症狀。
-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濕停滯導致的心煩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
因此,醒心茯苓丸以茯苓為君藥,可有效改善心神不寧、心悸失眠、水濕停滯等症狀,達到醒心安神之效。
「醒心茯苓丸」方劑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解鬱: 莪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化瘀之效。方中加入莪朮,有助於疏通氣機,解除鬱結,改善心神不安、胸悶氣短等症狀。
2. 化痰開竅: 莪朮亦具有一定的化痰開竅作用,能有效清除痰濁,通暢心竅,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因此,莪朮在「醒心茯苓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改善心神失寧、氣機鬱滯、痰濁阻竅等症狀,進而達到醒心安神之效。
醒心茯苓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醒脾開胃,化濕止嘔: 沉香性溫,入脾胃經,能溫脾胃,醒脾開胃,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濕濁內阻引起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 行氣止痛,安神定志: 沉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心悸、心痛、胸悶等症狀,並能安神定志,緩解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在醒心茯苓丸中加入沉香,可增強其健脾化濕、行氣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心脾兩虛、濕阻中焦所致的症狀。
醒心茯苓丸中含有硃砂,乃因其具安神定志之效。
硃砂為礦物藥,性寒、味甘,入心經,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主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癲癇狂躁等症。
古代醫家認為,硃砂可入心經,能鎮攝心神,故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在醒心茯苓丸中,硃砂與茯苓、遠志等藥物配伍,共同發揮鎮心安神的作用,以緩解患者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主治功效
醒心茯苓丸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名家方選》山田元倫所載,醒心茯苓丸主治「狂亂」。此方劑以茯苓、莪朮、沈香、硃砂(紅砂)四味藥材組成,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 疏肝解鬱,鎮靜安神:
方中硃砂為君藥,性寒味甘,具有安神定志、清熱解毒之效,能直接作用於心神,平息亢奮的思緒,緩解狂亂狀態。 沈香則為臣藥,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暖胃的功效,可溫通心陽,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心神不安。狂亂多與肝鬱氣滯有關,沈香的理氣作用能改善肝鬱狀態,間接輔助硃砂安神。
二、 健脾利濕,化瘀散結:
茯苓為佐藥,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溼、健脾益氣的功效。狂亂的發生,可能與脾虛濕盛、氣血失調有關。茯苓健脾利濕,能去除體內濕邪,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從而改善氣血運行,為心神的安寧提供物質基礎。莪朮亦為佐藥,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之效,能清除體內瘀滯,促進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因氣血阻滯所致的心神不安,與茯苓共同調理臟腑功能。
三、整體治療策略:
醒心茯苓丸並非單純針對症狀的治療,而是從整體出發,調整臟腑功能平衡,以達到治療狂亂的目的。方中藥材的配伍,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治療思路:硃砂主治狂亂的根本,沈香疏理氣機,茯苓健脾利濕,莪朮活血化瘀,四藥合用,標本兼治,協同作用於心神,最終達到平復心神、緩解狂亂的效果。
總而言之,醒心茯苓丸通過硃砂的安神定志,沈香的行氣止痛,茯苓的健脾利濕和莪朮的活血化瘀,共同作用,調理臟腑,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狂亂的目的。其治療策略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本分析僅基於古方記載及藥物特性推測,實際臨牀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調整。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8錢,莪朮6錢,沈香2錢,朱砂4錢6分。
為水丸,如梧桐子大,朱砂拌為衣。
日服10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醒心茯苓丸,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白茯苓8錢,莪朮6錢,沉香2錢,朱砂4錢6分。 主治:狂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