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止丸

立止丸

LI Z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22%
肝經 22%
腎經 13%
大腸經 9%
肺經 9%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止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腫止痛: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皁苷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腫痛,適用於外傷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二、 活血化瘀: 皁莢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傷口癒合。

因此,立止丸中加入皁莢,可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外傷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立止丸」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強烈的止痛功效。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部,性溫熱,味辛,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等功效,對於寒濕痹痛、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等症狀有顯著效果。烏頭的毒性較強,因此在方劑中用量必須嚴格控制,並需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毒性。此外,烏頭的止痛功效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掩蓋病情,因此使用時應謹慎。

立止丸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乳香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立止丸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筋傷、瘀血腫痛等,乳香的活血止痛作用正好與之相符。
  2. 消腫生肌:乳香還具有消腫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骨折癒合。立止丸中包含乳香,可促進傷口癒合,加速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止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風蛀牙痛」,即中醫所言之風邪侵襲或蛀蝕所致牙痛。風性善行數變,易與寒、熱、濕等邪相兼,客於齒齦,阻滯經絡,氣血不通,發為劇痛。古醫籍中,蛀牙(齲齒)多與風火、濕熱上攻或腎虛髓虧相關,而「立止」之名,強調其速效止痛之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肥皂莢(去皮子,取肉)

    • 《本草綱目》載肥皂莢能「通關利竅,殺蟲止痛」,其辛咸之性可滌蕩穢濁、開塞通滯。此處取其肉質,或因其富含皂苷,局部刺激後促使涎液分泌,沖刷蛀孔,緩解疼痛,兼以「殺蟲」針對蛀牙蟲蝕之象。
  2. 草烏頭(不去尖)

    • 草烏頭大辛大熱,峻逐風寒濕邪,《神農本草經》謂其「除寒濕痹,破積聚邪氣」。本方用其「不去尖」,保留全藥峻烈之性,直達蛀孔深處,麻醉止痛。烏頭類生物鹼(如烏頭鹼)具強效局部麻醉作用,古人雖不明其化學機制,但經驗上認定其「透骨搜風」之力可速止牙痛。
  3. 乳香(研)

    • 乳香為樹脂類藥材,活血定痛,《醫學衷中參西錄》稱其「能消能散,專治氣凝血滯」。此處研末入藥,增強活血通絡之效,助草烏頭散邪,並緩解牙齦腫脹氣滯。

配伍思維與作用機理

  • 辛烈攻邪,開竅止痛:肥皂莢與草烏頭相配,一者滌痰通竅,一者溫通散寒,針對風寒蛀痛或濕濁鬱滯之證。二者皆具刺激性,能促涎液分泌,沖洗蛀孔,減輕局部壓力;結合烏頭之麻醉作用,形成「外泄內鎮」之效。
  • 佐使調和:乳香為佐,活血防烏頭燥烈傷血,其芳香走竄之性亦助藥力透達。薄麵糊為丸,緩和峻藥之性,使藥效集中釋放於蛀孔。
  • 外用直達病所:丸劑納蛀孔中,涎出即吐,避免烏頭毒素內服之險,體現古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用藥智慧。

綜論
此方以「通、散、鎮」為核心,結合古人對蛀牙「蟲蝕風攻」之病機理解,重用刺激性與麻醉性藥物,快速緩解症狀。其設計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實用思維,尤適合風寒蟲蛀所致之急性牙痛。然須注意,此為古代經驗方,其「殺蟲」概念與現代醫學之齲齒病因(細菌性)有別,功效機理多源於局部刺激與鎮痛作用。

傳統服藥法


肥皂莢(去皮子,取肉)1兩, 草烏頭(不去尖)1兩, 乳香(研)1錢。
上為末,薄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用1丸,入蚛孔中,涎出即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止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肥皂莢(去皮子,取肉)1兩,草烏頭(不去尖)1兩,乳香(研)1錢。 主治:風蛀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