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散

控涎散

KONG X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腎經 16%
肺經 16%
膀胱經 9%
大腸經 9%
肝經 8%
胃經 8%
脾經 7%
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控涎散中包含硃砂,主要是由於其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之效。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能鎮心安神,適用於因心火亢盛、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因熱毒上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控涎散中加入硃砂,可起到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治療因熱毒上攻、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控涎散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燥濕止瀉:雄黃性燥,能燥濕止瀉,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口涎過多,具有收斂固澀之效。
  2. 清熱解毒:雄黃味辛,性溫,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口涎增多,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雄黃配伍其他藥材,如硃砂、白礬等,可增強其止涎作用,並協同發揮清熱解毒之效。

控涎散方劑中,包含孩兒茶,主要源於其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孩兒茶性寒味苦,入肺、胃經,能抑制唾液分泌,對於因熱毒蘊結、脾胃濕熱所致的口涎過多症狀,具有明顯的收斂止涎作用。此外,孩兒茶亦能清熱解毒,輔助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口渴、便祕等,進一步提升控涎散的治療效果。

控涎散方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兩方面功效:

一、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擅長清熱燥濕,對於因熱邪內蘊、濕熱交蒸所致的口涎過多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二、 解毒消腫: 黃柏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清熱解毒,消散口舌腫脹,進一步緩解口涎增多之症狀。

因此,黃柏在控涎散中,發揮清熱燥濕、解毒消腫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口涎過多之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控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痘瘡(天花)後期,咽部生瘡疼痛,飲食受阻而引發嘔哕」之症。痘瘡熱毒熾盛時,易上攻咽喉,導致局部潰瘍腫痛,嚴重者連吞嚥唾液均困難,甚至因刺激而嘔吐。控涎散以「吹藥」形式直接作用於患處,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斂瘡,緩解咽喉阻塞與疼痛,配合內服湯藥(如加味鼠粘子湯)加強整體療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辰砂(硃砂)

    • 性味甘寒,入心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鎮心安神。
    • 外用可抑菌消炎,針對咽部瘡瘍之熱毒,緩解紅腫疼痛。
  2. 雄黃

    • 辛溫有毒,力專殺蟲解毒、燥濕祛痰。
    • 與辰砂配伍(如《外科正宗》冰硼散思路),加強局部抗腐蝕、消瘡腫之力,尤善治熱毒壅結之潰瘍。
  3. 兒茶

    • 苦澀微寒,能收濕斂瘡、生肌止血。
    • 保護潰瘍面,減少分泌物刺激,促進黏膜修復,改善吞嚥哽塞。
  4. 川黃柏(川柏)

    • 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但外用可瀉火解毒。
    • 協同前三藥清解痘毒餘熱,抑制咽部瘡瘍化膿。

方劑配伍特點與原理

  • 外用直達病所:四藥皆為極細末,吹敷患處,直接作用於咽喉瘡面,快速發揮局部消炎、止痛、斂瘡之效。
  • 清熱解毒為主軸:辰砂、雄黃、黃柏三者合力清解熱毒,雄黃之辛溫反佐,防寒涼過度冰伏病邪。
  • 標本兼顧:兒茶斂瘡生肌治標,餘藥清熱治本,共解「熱毒壅咽→潰瘍疼痛→嘔哕不食」之病理鏈。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取其捷」的思路,針對局部急症設計,契合痘瘡熱毒上攻咽部的病機,屬外科吹藥之典型範例。

傳統服藥法


辰砂2分,雄黃3分,兒茶5分,川柏5分。
上為極細末。
每用少許吹之。內服加味鼠粘子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控涎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八。 組成:辰砂2分,雄黃3分,兒茶5分,川柏5分。 主治:痘瘡,咽中生瘡作痛,飲食哽塞而嘔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