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榼藤子丸
KE TENG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寒 (0.38)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9%
腎經 7%
膀胱經 7%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榼藤子丸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筋通絡: 威靈仙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之效。與榼藤子同用,可加強疏筋通絡之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筋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 威靈仙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與榼藤子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疼痛腫脹。
榼藤子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瀉熱通便之效。榼藤子丸主治濕熱蘊結腸胃,導致腹痛、腹脹、便祕等症。大黃可清熱瀉火,利濕通便,有助於解除腸胃濕熱,緩解便祕。
- 消積導滯:大黃亦具消積導滯之效,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緩解積食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榼藤子丸中加入大黃,有助於促進腸胃功能恢復,改善腸胃濕熱積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榼藤子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腸痔」相關症狀,具體表現為:
- 下部腫痛:痔瘡發作時局部氣血壅滯,濕熱瘀結,導致肛周腫脹疼痛。
- 便血後重:濕熱下注大腸,灼傷血絡則便血;氣機阻滯則裡急後重。
- 坐卧不安:因腫痛與不適感影響日常活動,反映病勢急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榼藤子(半兩):
- 傳統用於「祛風濕、消腫毒」,其性苦辛,能散結止痛,針對痔瘡腫痛之標。
- 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生物鹼,可能具抗炎作用,緩解局部炎症反應。
威靈仙(二兩):
- 「辛咸溫,通十二經絡」,擅長祛風濕、通絡止痛。此處用以疏通肛周氣血瘀滯,解除「後重」不適感。
- 其走竄之性助大黃下行,增強瀉熱效果。
大黃(煨過,二兩):
- 煨製後緩和瀉下之力,偏重「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 清腸中濕熱,涼血止血以治便血;同時通導積滯,改善氣滯後重。
配伍思路
- 攻下與通絡並行:大黃瀉熱通腑治本,威靈仙通絡止痛,榼藤子消腫療標,三者協同清熱祛濕、活血消腫。
- 劑型設計:蜜丸緩和藥性,避免大黃煨後仍可能傷胃;米飲送服保護胃氣,契合「空心服」以直達下焦。
推論延伸
此方適用於「濕熱瘀阻型腸痔」,若見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尤宜。因全方偏攻邪,若久病氣虛或陰虛出血者,需調整配伍。
傳統服藥法
榼藤子半兩,威靈仙(揀淨,銼碎,水淘洗過,焙乾)2兩,大黃(煨過)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榼藤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組成:榼藤子半兩,威靈仙(揀淨,銼碎,水淘洗過,焙乾)2兩,大黃(煨過)2兩。 主治:腸痔。下部腫痛,便血後重,坐卧不安。
榼藤子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附子1兩,草烏頭半兩,川烏頭半兩,刺猬皮半兩,豬牙皂角半兩,榼藤子半兩,皂角刺半兩,枳殼半兩,白礬1分。 主治:痔瘡久不斂者。
榼藤子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三。 組成:黃耆2兩,枳實2兩,槐花2兩,荊芥穗2兩,鳳眼草2兩,榼藤子1對(炙),皂子300個(炙)。 主治:腸風瀉血,濕熱內甚,因爲諸痔久而不治,乃變成瘻。
榼藤子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榼藤子1個(重7錢者,酥炙,和皮用),茴香(炒)半兩,皂角刺(燒存性)半兩,猬皮(燒存性)半兩,枯白礬半兩,白附子(炮)半兩,枳殼(麸炒黃,去瓤)半兩,樗皮(焙乾)半兩,乳香2錢半。 主治:腸澼下血,痔漏結核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