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快丸兒方劑中加入半夏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快丸兒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不和、痰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半夏曲可有效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
- 消食化積:半夏曲經過曲制,其藥性更溫和,可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化解食積。快丸兒方劑中常配合其他消食化積的藥物,如山楂、神曲等,共同發揮消食導滯的作用。
快丸兒方劑中包含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三稜性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止痛的功效。快丸兒主治婦科癥瘕積聚,痛經閉經等症,而三稜可幫助破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經血運行。
- 消癥散結:三稜還有消癥散結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腹腔內的癥瘕積聚,改善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快丸兒的組成中,其他藥材也具有消癥散結的作用,三稜的加入更能增強其功效,提高藥效。
快丸兒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毒副作用的作用。快丸兒方劑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猛的藥物,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其更平和、安全。
二、保護脾胃: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功效。快丸兒方劑往往用於治療脾胃相關疾病,甘草的加入可以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總之,甘草在快丸兒方劑中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其療效更佳、更安全。
快丸兒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降逆: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快丸兒針對脾胃虛寒、寒氣上逆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狀,丁香有助於溫暖脾胃,降伏逆氣,緩解症狀。
- 行氣止痛:丁香亦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快丸兒中常配伍其他溫中行氣的藥物,如砂仁、橘皮等,丁香加入其中,可增強行氣止痛之效,緩解胃脘疼痛等症狀。
總之,丁香在快丸兒方劑中發揮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脾胃虛寒、呃逆嘔吐等症狀的效果。
快丸兒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快丸兒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症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生薑可溫中散寒,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 調和藥性: 生薑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快丸兒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物,加入生薑可減輕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此外,生薑還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快丸兒」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酒後嘔吐」,因酒性濕熱,過量飲用易損傷脾胃,導致胃氣上逆而見嘔吐。此方專為酒後胃氣不和、噁心嘔吐而設,以和胃降逆、行氣消滯為主。
組成與邏輯推理
半夏曲(炒):
- 辛溫,歸脾胃經,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
- 炒製後減其峻烈之性,更宜和胃止嘔,尤適用於痰濕阻滯、胃氣上逆之嘔吐。
三稜(濕紙裹煨):
- 苦辛性平,善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煨製後緩和藥性,兼能行脾胃氣滯,用以消散酒食停滯導致的氣機壅塞。
甘草(炙):
- 甘平,歸脾胃經,能益氣補中、緩急和藥。
- 炙後增強溫中作用,協調諸藥,緩解酒後胃氣不和之症。
丁香(不見火):
- 辛溫芳香,溫中降逆,為治嘔吐、呃逆要藥。
- 「不見火」生用保留其揮發成分,增強止嘔之功,尤適合寒濕中阻之嘔吐。
生薑(青鹽醃焙乾):
- 生薑本為止嘔聖藥,辛溫發散,和胃降逆。
- 以青鹽醃後增強降氣作用,焙乾後存其藥性而不過於辛散,專攻胃氣上逆。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降逆止嘔」為核心,配伍特點如下:
- 辛開苦降:半夏、生薑辛散開結,丁香、三稜苦溫降逆,共調脾胃氣機。
- 消積化滯:三稜破氣消積,針對酒食停滯;半夏曲化痰濕,助脾胃運化。
- 溫中緩急:炙甘草、丁香溫補中焦,防止辛散過度損傷胃氣。
酒後嘔吐多因濕熱壅滯、胃失和降,本方通過燥濕、行氣、溫中三法並用,使氣機通暢,嘔吐自止。丸劑型緩釋藥力,適合酒後緩慢調理胃氣。
傳統服藥法
半夏曲(炒)1兩,三稜(濕紙裹煨)1兩,甘草(炙)1兩,丁香3分(不見火),生薑12兩(去皮,切片子,用青鹽1兩淹一宿,焙乾)。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雞頭子大,候乾,入瓷器中收。
每服1丸,嚼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快丸兒,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半夏曲(炒)1兩,三棱(濕紙裹煨)1兩,甘草(炙)1兩,丁香3分(不見火),生薑12兩(去皮,切片子,用青鹽1兩淹一宿,焙乾)。 主治:酒後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