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丸

芥子丸

JIE Z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胃經 50%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芥子丸中包含芥子,主要源於其辛溫散寒、通竅開竅的藥性。芥子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可溫肺化痰,散寒通竅,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

芥子入丸劑,可有效發揮其藥效,溫散寒邪,通竅開竅,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芥子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芥子丸」主治「上氣嘔吐,臍腹絞痛」。依古籍所載,此證多與氣機逆亂、寒凝痰阻相關:

  1. 上氣嘔吐:指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可能因痰濕阻滯中焦,使胃氣不降而反升。
  2. 臍腹絞痛:多為寒邪凝滯或氣滯血瘀,導致經脈拘急,發作時疼痛如絞,部位在臍周或腹部。

由此推斷,此方主要針對「痰阻氣滯、寒凝腹痛」之證,通過溫通散結、降氣化痰以達療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僅用單味藥「芥子」為主,其特性與配伍思路如下:

  1. 芥子性味與功能

    • 白芥子(推測為本方所用):辛溫,歸肺、胃經,具「溫肺化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效。
    • 辛溫通行:能散寒凝、開痰結,化解腹中寒濕氣滯,故可緩解臍腹絞痛。
    • 降氣止嘔:其性走竄,能宣通肺胃氣機,促使痰濕下行,改善氣逆嘔吐。
  2. 劑型與服用方法

    • 蜜丸:煉蜜為丸,可緩和芥子辛烈之性,兼顧潤燥,適合久服。
    • 井花水送服:寅時(凌晨3~5點,肺經當令)服用,借助水之陰寒與芥子辛溫相制衡,增強通降肺胃之效。
    • 散劑或酒浸:散劑速效,直達病所;酒浸則助藥力溫行血脈,加強散寒止痛之功。
  3. 治療原理

    • 痰氣同治:芥子辛散溫通,既能化痰濕,又能解氣滯,針對「痰阻氣逆」病機。
    • 溫通止痛:其辛溫之性可驅散腹中寒凝,緩解經脈攣急所致的絞痛。
    • 肺胃兼顧:通過宣肺氣以降胃氣,間接調節中焦氣機升降,止嘔消脹。

三、總結

「芥子丸」以單味芥子為核心,從其性味、歸經與劑型設計,體現「辛溫開泄、降氣化痰」的治療邏輯,尤其適用於寒痰凝滯、氣機不暢引起的上吐下痛。其簡潔配伍反映古代「單方驗效」的用藥思維,強調藥力專一而峻猛,需依據證候寒熱虛實慎用。

傳統服藥法


芥子2升。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寅時井花水送下,日2次。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芥子丸,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芥子2升。 主治:上氣嘔吐,臍腹絞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