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骨方
JIE G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八十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胃經 50%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接骨方中加入芥子,主要源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芥子性溫,辛散,入肺、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骨折後常伴有瘀血腫痛,芥子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瘀消腫,緩解疼痛,有利於骨骼癒合。
- 通絡止痺,舒筋活絡:芥子性辛溫,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疏通經絡,舒筋活絡,有助於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恢復,促進骨折癒合,減少後遺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接骨方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打撲損傷骨折」,即因外力撞擊、跌打損傷導致的骨裂或骨折。古代醫家認為,骨折後需促進骨痂形成、加速癒合,同時緩解局部瘀血腫痛。蟹殼焙焦後研末,以溫通散瘀的黃酒送服,體現「活血續筋、接骨止痛」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蟹(焙焦黃)
- 中醫理論:蟹性寒,但經焙焦後寒性減弱,轉為鹹平,專入肝腎經。肝主筋、腎主骨,符合「骨折需補肝腎」的治療邏輯。
- 功效推論:古籍記載蟹殼可「散瘀血、續筋接骨」。《本草綱目》提及蟹能「解結散血」,焙焦後增強收斂固澀之性,助骨痂黏合。
- 科學佐證:現代研究發現,蟹殼含豐富鈣質及甲殼素(Chitosan),可能促進成骨細胞活性,輔助骨組織修復。
輔助:黃酒調服
- 中醫理論:黃酒性溫,能行藥勢、通經絡,增強蟹殼散瘀之效。酒為「百藥之長」,可引藥直達損傷處,緩解氣滯血瘀。
- 協同作用:溫酒與焙焦蟹殼搭配,一溫一斂,既能活血又不致過散,符合「接骨需動靜結合」的原則(動則血行,靜則骨定)。
三、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簡約,針對骨折初期「瘀血阻絡」的核心病機,以蟹殼斂瘡生肌、黃酒通脈散瘀,體現「祛瘀生新」的接骨思路。其效關鍵在於:
- 物理作用:焙焦後蟹殼粉細膩,易附著於骨裂處,提供礦物質基礎。
- 生理調節:促進局部微循環(黃酒),加速瘀血代謝與新骨生成(蟹殼)。
總結
接骨方以單味藥配伍酒服,體現中醫「簡效專攻」的特點,符合古代對骨折「急則治標」的處理智慧,兼具物質補益與功能調節的雙重作用。
傳統服藥法
蟹(焙焦黃)。
上為末。
黃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接骨方,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蟹(焙焦黃)。 主治:折傷。
接骨方,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天花粉5錢,瓜蔞仁5錢。 主治:折傷。
接骨方,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糞屎內瓦子(煅紅醋浸,以此7次爲度)1兩,甜瓜子3錢(炒過,爲末)。 主治:折傷。
接骨方, 出處:《濟陽綱目》卷八十六。 組成:夜合樹(俗謂之萌葛,即合散花,越人謂之烏顆樹,去粗皮,炒黑色)4兩,芥菜子(炒)1兩。 主治:接骨。主治:打撲損傷骨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