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麻貼藥

足麻貼藥

ZU MA TIE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脾經 20%
肝經 20%
肺經 20%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足麻貼藥中加入芥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芥子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足麻常因寒邪入侵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芥子可溫經散寒,促進氣血流通,緩解麻木。
  2. 消腫止痛:芥子亦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凝滯引起的局部腫脹,進而減輕麻木感。

因此,在足麻貼藥中加入芥子,可以有效改善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足麻症狀,達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

足麻貼藥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濕、利水滲濕的功效。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揮發油成分可以溫經通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經絡而導致的足部麻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此外,蒼朮還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排除體內濕氣,進一步改善足部麻木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足麻貼藥」主治「足麻」,即下肢麻木之症。古代醫家認為,足麻多因氣血不通、經絡阻滯,或風寒濕邪侵襲所致。此方外敷,旨在通過藥性透皮吸收,疏通經絡、散寒除濕,以改善局部氣血運行,緩解麻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芥子(白芥子或黄芥子)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具辛散通絡、溫化寒痰、散結消腫之效。外敷可刺激皮膚,促進氣血流通,穿透經絡,驅散寒濕之邪,改善局部麻痺。
  2. 蒼朮

    • 性味苦溫,歸脾、胃、肝經,長於健脾燥濕、祛風散寒。外用以其辛烈之性,助芥子溫通經絡,化除滯留於下肢的濕濁,緩解因濕阻引起的麻木。
  3. 麝香

    • 為芳香開竅要藥,性辛溫,能通行十二經絡,穿透力極強。少量加入可增強方劑的透皮效果,引領諸藥直達病所,破除瘀滯,迅速改善麻木。
  4. 薑蔥汁

    • 生薑辛溫發散,蔥白通陽散寒,二者搗汁調藥,可增強溫通之力,輔助芥子、蒼朮驅散寒濕,同時作為賦形劑,使藥膏易於貼敷。
  5. 白及

    • 性澀微寒,具收斂黏合之效,少量加入可調和藥膏黏稠度,使其貼敷時不易脫落,並緩和芥子、蒼朮的刺激性,保護皮膚。

綜合作用機制

此方以「辛溫走竄」為主軸,結合:

  • 芥子+蒼朮:溫通經絡,散寒燥濕,針對麻木本源。
  • 麝香+薑蔥汁:增強透皮滲透與行氣活血效果,直達病所。
  • 白及:調和藥性,確保外用安全。

整體通過外敷刺激局部循環,促進氣血運行,驅散寒濕之邪,從而緩解足麻症狀。其設計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透過經絡傳導發揮藥效。

傳統服藥法


芥子、蒼朮各等分。
上為末。
每兩加麝香3分,薑蔥汁調搗成膏,加白及少許,臨睡時貼上,早晨去之,將睡再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足麻貼藥,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五。 組成:芥子、蒼朮各等分。 主治:足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