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膏

芥子膏

JIE Z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胃經 50%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芥子膏方劑中包含芥子,主要原因如下:

  1. 辛溫散寒,通竅開閉:芥子性辛溫,具有散寒通竅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刺激鼻腔黏膜,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狀。
  2. 消痰止咳,化瘀止痛:芥子入肺經,具有消痰止咳、化瘀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咳嗽、痰多粘稠、胸悶氣喘等症狀,芥子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芥子膏中通常還會配合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蒼耳子等,以增強其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芥子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中風,卒不得語
    中風猝發伴言語障礙,多因風痰上壅、經絡閉阻所致。白芥子辛溫走散,能化痰通絡,外敷足心可引痰下行,緩解上部氣機壅塞,間接助通舌本之絡。

  2. 風毒走注疼痛
    此指風邪挾痰濕流竄關節,致遊走性痹痛。白芥子性烈,能散寒痰、通經絡,其外用刺激力強,可促使局部氣血流通,驅散風濕之邪。

  3. 白虎歷節風
    即急性關節腫痛(類今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屬痰瘀痹阻證。白芥子透皮後產生溫熱感,可化陰寒痰結,配合足心敷貼之「上病下取」法,導熱毒下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藥性與歸經
    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古代認為其「通行皮裡膜外」,尤擅化解停於經絡、關節之痰濕。其揮發成分(如芥子油苷)可刺激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外用機理

    1. 引熱下行
      「敷足心」屬中醫「引火歸原」療法。足心湧泉穴為腎經起點,白芥子調敷此處可激發經氣,導上焦熱毒或風痰從下而泄。
    2. 經皮吸收效應
      白芥子局部外用能產生溫熱刺激,反射性調整遠端病所(如關節、咽喉)的氣血狀態,達到「內病外治」效果。
  • 防痘入眼邏輯
    痘疹熱毒多從三陽經上攻頭面。敷足心以降陽明胃經之熱(足陽明經起於足),使毒不外熾,間接減輕眼部症狀,符合「治未病」思想。

綜論
此方簡約而效專,體現中醫「同病異治」與「藥少力宏」思維。白芥子單用外敷,既借其辛散之性驅風痰,又利用穴位刺激調節整體,屬內外相引的經典範例。

傳統服藥法


白芥子。
令瘡痘不入眼。
上為末。
水調,敷足心。熱毒歸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痤瘡腳氣病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芥子膏,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白芥子。 主治:令瘡痘不入眼。主治:痘瘡。

芥子膏,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二。 組成:芥菜子。 主治:中風,卒不得語;風毒走註疼痛,及白虎歷節風。

芥子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白芥子1兩,芸薹子1兩,蓖麻子1兩,木鱉子(去殼)1兩,白膠香1兩,胡桃5個(去殼)。 主治:風濕腳氣,腫疼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