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加減桑螵蛸散]的組成中包含[桑螵蛸],因為桑螵蛸具有補腎固精、益氣的作用。桑螵蛸能夠增強腎臟功能,改善精液不足的問題。在[加減桑螵蛸散]中,桑螵蛸的加入可以提高方劑對於補腎和固精的效果,幫助改善相關症狀。
中藥方劑[加減桑螵蛸散]的組成中包含[人參],因為人參具有補氣養血、增強免疫的作用。人參能夠提高身體的整體健康,增強氣血,改善由於氣虛引起的症狀。在[加減桑螵蛸散]中,人參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對於補氣養血的效果,幫助提升健康。
加減桑螵蛸散中加入龍骨,主要原因有二:
一、 固腎止遺:龍骨味甘鹹、性平,入腎經,具有固腎澀精、止遺止瀉之效。方中桑螵蛸擅長固腎止遺,龍骨可助其力量,更能有效地控制遺精、尿頻等症狀。
二、 寧心安神:龍骨亦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因腎虛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配合桑螵蛸等藥物,可使患者心神安定,睡眠品質提升。
加減桑螵蛸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澀精:桑螵蛸散主治遺精滑精等腎虛不固之症,而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補腎益精的作用,能與桑螵蛸相輔相成,共同收斂腎氣,固精止遺。
- 益氣生津:五味子還具有益氣生津之效,可以改善因腎虛引起的口乾舌燥、乏力等症狀,提升患者整體體質,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在加減桑螵蛸散中加入五味子,能起到固腎澀精、益氣生津的作用,使方劑更加全面有效,治療效果更佳。
在「加減桑螵蛸散」中加入銀杏,主要是考慮到銀杏葉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銀杏葉性平味甘微苦,入心、肺、肝經,對於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微血管通透性有幫助。與其他藥材配伍,此方適宜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頭痛、胸悶等症狀,同時還能輔助改善記憶力。
加減桑螵蛸散中加入覆盆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固腎澀精:覆盆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之效。桑螵蛸散主治遺精、滑精等腎虛不固所致的病症,覆盆子可與桑螵蛸、山茱萸等藥材協同作用,加強固腎澀精之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 滋陰補腎:覆盆子同時也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可緩解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此作用可配合桑螵蛸散中其他補腎藥材,如山藥、菟絲子等,全面改善腎虛狀態,使患者體質得到更好的調理。
中藥方劑[加減桑螵蛸散]的組成中包含[人中白],因為人中白具有補腎固精、增強體力的作用。人中白能夠有效增強腎功能,改善精力不足的問題。在[加減桑螵蛸散]中,人中白的加入可以提高方劑對於補腎和固精的效果,幫助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症狀。
加減桑螵蛸散中加入龜板,主要是針對其滋陰潛陽之功效。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潛陽斂陰的作用。桑螵蛸散主治遺精、滑精、夢遺等症,多因腎氣虧虛,精關不固所致。而龜板的滋陰潛陽作用,能補腎固精,收斂精氣,從而改善遺精等症狀。
此外,龜板還有補益肝腎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進一步增強加減桑螵蛸散的療效。
加減桑螵蛸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對於桑螵蛸散所治的濕熱下注、小便淋漓、尿道灼熱等症狀,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 固澀止遺: 黃柏亦有固澀止遺的功效,可收斂膀胱,減少尿液的排出,對於遺尿、尿頻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黃柏的加入可增強加減桑螵蛸散清熱利濕、固澀止遺的功效,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桑螵蛸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膀胱結熱,小便頻數」。古人認為,膀胱氣化失司、腎氣不固,或下焦虛寒夾熱,可致小便頻數。此證或虛或實,或寒熱夾雜,此方標本兼顧,既清熱固澀,又溫補下元,屬攻補兼施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桑螵蛸、鹿茸
- 桑螵蛸(酥炙)味甘鹹性平,入肝腎經,為固精縮尿要藥,兼能補腎助陽。酥炙後溫性增強,尤宜下焦虛寒遺溺。
- 鹿茸(酥炙)大補元陽,益精血,強筋骨。《本草綱目》言其「生精補髓,治一切虛損」。與桑螵蛸配伍,共補腎氣,助膀胱氣化。
臣藥:黃耆、人參、補骨脂、杜仲
- 黃耆(蜜酒炙)補氣升陽,利水消腫,蜜酒制後增其溫補之性,協同補腎藥以固攝小便。
- 人參大補元氣,與黃耆共益脾肺之氣,氣足則膀胱約束有力。
- 補骨脂(鹽酒炒)溫腎助陽,納氣平喘,鹽酒制引藥入腎,專治腎虛不固之尿頻。
- 杜仲(鹽酒炒)補肝腎、強筋骨,鹽制後下行入腎,與補骨脂共助君藥溫腎固澀。
佐藥:麥門冬、五味子
- 麥門冬(去心)甘寒養陰,清心除煩,防溫補過燥而生熱,兼潤膀胱結熱。
- 五味子酸收斂肺腎,固澀津液,與桑螵蛸協同強化縮尿之效,並防精微外泄。
使藥:羊腎、酒
- 羊腎煎湯為引,以腎補腎,直達下焦。羊腎甘溫,《本草備要》載其「補腎氣,益精髓」,助藥力溫補腎陽。
- 酒送服或入藥炒製,通血脈、助藥勢,尤引溫補之性入腎經。
全方配伍思路
此方以「溫補固澀為主,佐以清潤」為核心:
- 桑螵蛸、鹿茸、補骨脂、杜仲溫補下元,針對腎陽不足、膀胱氣化無力之本;
- 黃耆、人參補益中氣,提昇固攝之力;
- 麥門冬、五味子調和陰陽,既防燥熱傷陰,又助斂尿止頻;
- 羊腎與酒為引,強化作藥直達病所。
適用證機推論
古人所言「膀胱結熱」非純實熱,而是腎陽不足、下焦虛寒,久鬱化熱或氣化失常所致。此方溫補中寓清潤,故能治本虛標熱之尿頻。若純實熱(如濕熱淋證)則非其所宜。
與《醫略六書》加減對照
該書以附子易桑螵蛸,強化溫陽散寒之力,適用於腎陽衰微、寒象更甚者,反映臨證「因人制宜」的靈活變通。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30枚(酥炙),鹿茸1雙(酥炙),黃耆3兩(蜜、酒炙),麥門冬(去心)2兩半,五味子半兩,補骨脂(鹽酒炒)3兩,人參3兩,厚杜仲(鹽酒炒)3兩。
上為散。
每服3錢,空心羊腎煎湯調服,並用紅酒細嚼羊腎;或羊腎湯泛為丸,每服3錢,空心以酒送下。
《醫略六書》有附子,無桑螵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以清熱利水,通淋止痛為主,若有陰虛火旺者,應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桑螵蛸散,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五。 組成:桑螵蛸3錢,人參2錢,龍骨3錢,五味子1錢,白果7個,覆盆子3錢,人中白3錢,龜版4錢,黃柏4錢。 主治:膀胱結熱,小便頻數。
加減桑螵蛸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桑螵蛸30枚(酥炙),鹿茸1雙(酥炙),黃耆3兩(蜜、酒炙),麥門冬(去心)2兩半,五味子半兩,補骨脂(鹽酒炒)3兩,人參3兩,厚杜仲(鹽酒炒)3兩。 主治:陽氣虛弱,小便頻數,或遺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