撾脾丸

撾脾丸

WO P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12%
腎經 11%
小腸經 7%
膀胱經 4%
心經 4%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撾脾丸」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乃因其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之功效。

脾為濕土,易受濕邪侵襲,導致脾氣不健,痰濕凝聚。天南星辛溫燥濕,可化痰濁,開脾胃,有助於健脾利濕,消除痰濕之困。

此外,天南星亦可祛風止痙,對於因痰濕阻滯、風邪入絡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亦有較佳療效。

故而,「撾脾丸」中加入天南星,旨在燥濕化痰,健脾祛風,以達到治療脾虛濕阻、痰濕阻絡等病症之目的。

「撾脾丸」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脾胃濕困,痰濕阻滯,可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而半夏能有效去除濕痰,改善脾胃功能。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對於一些因脾胃濕熱、痰濁上逆引起的嘔吐,半夏也能起到較好的療效。

因此,半夏在「撾脾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地改善脾胃濕困、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撾脾丸」方劑中添加硫磺,實屬罕見,甚至有悖於傳統中醫理論。

硫磺性燥熱,入肝經,擅長解毒殺蟲,但其燥烈之性,易傷脾胃,且可引發中毒反應。而「脾」主運化,喜濕惡燥,若以硫磺之燥熱之性入脾,則易傷脾氣,造成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在「撾脾丸」中添加硫磺,其目的和安全性需要進一步考證,並非傳統中醫治病的常用方法。若要使用此方,務必諮詢專業醫師,不可自行服用。

「撾脾丸」方劑中包含「輕粉」,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 瀉熱燥濕: 輕粉性寒涼,善於清熱燥濕,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腹痛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消積化滯: 輕粉有較強的消積化滯作用,能夠有效地消除脾胃積滯,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輕粉」在「撾脾丸」方劑中起到清熱燥濕、消積化滯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改善脾胃濕熱所致的相關症狀。

「撾脾丸」方劑中加入「雷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雷丸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驅蟲殺蟲之功效。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易導致積滯,雷丸可有效消解積滯,改善脾胃功能。
  2. 健脾益氣:雷丸雖性寒,但亦具健脾益氣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雷丸能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進一步增強機體抵抗力。

綜合而言,雷丸在「撾脾丸」中起到消積化滯、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積滯等症狀。

撾脾丸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逐水: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逐水之功效。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腹脹、腹痛、水腫等症狀,牽牛子可清熱瀉火,利水消腫,達到治病目的。
  2. 消積導滯:牽牛子亦具消積導滯之效,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消食化積,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撾脾丸中加入牽牛子,旨在清熱瀉火、利水消腫、消積導滯,綜合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撾脾丸》主治「積聚」,即氣血痰食等病理產物積滯於體內形成的包塊或痞結。古代醫家認為,積聚多因脾失健運、痰濕凝聚,或寒邪內結、氣滯血瘀所致。此方以溫化寒痰、攻逐積滯為核心,針對痰瘀互結、寒凝氣滯之證,尤其適合痰濕壅盛、寒邪內阻之實證積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南星、半夏

  • 南星(4兩):辛溫燥烈,專入脾肺,善祛風痰、散結消腫,針對痰濕阻塞經絡形成的積聚。
  • 半夏(2兩):燥濕化痰、降逆散結,與南星協同增強化痰消積之力,直擊痰濕積滯之根源。

2. 臣藥:舶上硫黃、輕粉

  • 舶上硫黃(2兩):大熱之品,溫補命門火衰,助陽通便,驅散寒凝。其性走竄,能助痰濕從下而泄。
  • 輕粉(3錢):為汞化合物,具強力攻逐水飲痰積之效,與硫黃共逐沉寒痼冷之積聚。(註:此類藥物現代已知毒性,此處僅分析其古代應用邏輯。)

3. 佐藥:錫膠、雷丸、乾胭脂、白牽牛

  • 錫膠(3錢):傳統認為可「化痰破堅」,或有收斂固澀之效,防攻逐過猛傷正。
  • 雷丸(1兩):殺蟲消積,針對積聚兼夾蟲積者,亦能助痰濕分解。
  • 乾胭脂(5錢):活血散瘀,配合化痰藥疏通氣血滯礙。
  • 白牽牛(炒,1兩):瀉下逐水、消痰通便,導痰濕從二便出,強化攻積之力。

4. 使藥:生薑湯送服

  • 生薑辛溫,既可解南星、半夏之毒,又能溫中和胃,緩和峻藥對脾胃的刺激,引藥力直達中焦。

整體治療機制

此方以 溫陽化痰、攻逐積滯 為主軸,結合:

  1. 辛熱燥濕(南星、半夏、硫黃)→ 化解寒痰凝結。
  2. 峻下逐水(輕粉、白牽牛)→ 開通二便,使邪有出路。
  3. 殺蟲破瘀(雷丸、乾胭脂)→ 兼顧蟲積與血瘀。
    全方 偏於峻烈,適合體實邪盛之證,通過「通因通用」之法,將積聚痰瘀從內消解、從下排出。

推理延伸:從藥物配伍看,此方可能亦用於 寒痰冷積、腹中癖塊、痰瘀互結之癥瘕,需結合舌脈(舌苔白厚膩、脈沉弦緊)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南星4兩,半夏2兩,舶上硫黃2兩,輕粉3錢,錫膠3錢,雷丸1兩,乾胭脂5錢,白牽牛(炒)1兩。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30丸,生薑湯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不可擅自加減。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3.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用後應注意飲食,避免吃生冷油膩食物。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撾脾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南星4兩,半夏2兩,舶上硫黃2兩,輕粉3錢,錫膠3錢,雷丸1兩,乾胭脂5錢,白牽牛(炒)1兩。 主治: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