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散

普化散

PU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探驪集》卷五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6%
脾經 15%
胃經 12%
腎經 11%
心經 8%
大腸經 6%
三焦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普化散中包含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效果。普化散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香附的加入有助於疏解肝氣,緩解疼痛。
  2.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香附除了疏肝解鬱外,還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普化散中可能含有其他滋補脾胃的藥材,香附的加入可以與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調和脾胃、促進消化的作用。

總而言之,香附在普化散中發揮著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和調和脾胃的重要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普化散中加入桂枝,主要是考量其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膀胱、心、肺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普化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桂枝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同時,桂枝也能通絡止痛,改善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

此外,桂枝還有 調和營衛、解表發汗 的作用,對於寒邪入侵引起的發熱、惡寒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普化散中加入桂枝,有助於整體調理身體,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普化散中含有硫磺,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驅風除濕:硫磺性溫,具有驅風、除濕、殺蟲之效,可治療風濕痹痛、濕疹、疥瘡等病症。普化散多用於治療濕熱之症,硫磺可協助驅散濕氣,達致清熱解毒之效。

二、活血化瘀:硫磺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疾病的康復。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痺痛,硫磺亦有助於改善症狀。

普化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對於神志昏迷、中風不語、癲癇發作等症狀,麝香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2. 活血化瘀: 麝香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因此,普化散中加入麝香,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還能提高藥物療效。

普化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積不化、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溫腎助陽,止瀉固精: 丁香亦可溫腎助陽,固精止瀉,對於腎陽虛衰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洩、遺精滑泄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普化散中加入丁香,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止瀉固精等目的,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脾胃不和、腎陽虛衰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普化散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有二:

  1. 通經活絡: 穿山甲性味辛、微溫,入肝、胃經,具有活血散瘀、通經下乳、消腫止痛之效。此功效可幫助藥物流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2. 消腫止痛: 穿山甲對於腫痛、膿腫、瘡瘍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消腫止痛效果。其藥性可促進膿液排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病竈癒合。

因此,普化散中加入穿山甲,可以有效提升藥效,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普化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抑制炎症反應,對於外感熱病、瘡瘍腫毒等症狀,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開竅醒神: 冰片芳香開竅,可醒腦開竅,用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

因此,普化散中加入冰片,一方面可以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可以開竅醒神,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普化散中包含豬牙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與普化散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
  2. 活血化瘀: 豬牙皁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對於因熱毒瘀阻所致的疼痛、腫脹有很好的療效。與普化散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改善病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普化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陳寒結氣,脾濕凝聚,繞臍痛者。」意指長期寒邪鬱滯、氣機不通,加上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導致濕濁與寒氣互結於腹部,表現為持續性臍周疼痛,疼痛性質多屬冷痛、絞痛或脹痛,可能伴隨腹脹、排便不暢等症狀。

核心病機
寒濕凝滯、氣血阻塞。寒性收引,濕性黏滯,二者結合易使氣血運行不暢,進一步形成「結氣」,即氣機鬱結的病理狀態。臍周屬脾所主,故病位在脾與腸腑。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普化散以「溫通散結、行氣化濕」為核心,兼具開竅、破滯之效:

  1. 香附米(2兩)

    • 主入肝脾,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針對「結氣」病機,化解氣滯引起的脹痛。
  2. 桂心(1兩)

    • 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助陽化氣以驅除內寒,改善寒凝氣滯的疼痛。
  3. 硫黃(1兩,炙紫色)

    • 大熱之品,溫補命門火衰,助陽通便,針對脾腎虛寒導致的濕濁不化。
  4. 麝香(4分)

    • 辛香走竄,開竅通絡,穿透力極強,能破除深層寒濕瘀結,緩解頑固性疼痛。
  5. 丁香(2兩)

    • 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加強脾胃溫運功能,止嘔消脹。
  6. 豬牙皂(3錢)

    • 辛溫燥烈,豁痰通竅,兼能通便,助硫黃化解濕痰積滯。
  7. 炙山甲(3錢)

    • 性善走竄,通經活絡,破血消癥,針對氣血瘀阻的深層疼痛。
  8. 古月(即胡椒,1兩)

    • 溫中散寒,下氣消痰,助桂心、丁香增強溫散之力。
  9. 冰片(6分)

    • 清涼透散,佐制諸藥過於溫燥,同時助麝香開竅行氣。

配伍特點與作用原理

  • 溫通並行
    以桂心、硫黃、丁香、胡椒等溫裡散寒,搭配麝香、冰片、山甲等開通竅絡,形成「溫中寓通」之力,破除寒濕膠結之邪。

  • 內外合治
    內服藥末(每服1錢)直接作用於腸胃,暖脾行氣;外敷臍中(5分)配合熱熨法,藉臍部(神闕穴)吸收藥性,直達病所,溫通局部氣血。

  • 標本兼顧
    硫黃、丁香溫補脾腎治本;香附、山甲行氣破瘀治標,適用於寒濕久鬱的慢性腹痛。

治療邏輯總結
此方通過溫陽、散寒、行氣、通絡四重機制,化解「寒、濕、氣、瘀」交織的病理狀態,尤其針對臍周冷痛屬沉寒痼疾者。對於兼見便秘者,再以萬應丹(推測為攻下劑)輔助通腑,體現「先溫後下」的層次治法。

傳統服藥法


香附米2兩,桂心1兩,硫黃1兩(炙紫色),麝香4分,丁香2兩,豬牙皂3錢,炙山甲3錢,古月1兩,冰片6分。
上為極細末。
每服1錢,再用5分納臍中,佃布九層,以滾水壺熨之;若大便不下,服萬應丹7-8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普化散,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五。 組成:香附米2兩,桂心1兩,硫黃1兩(炙紫色),麝香4分,丁香2兩,豬牙皂3錢,炙山甲3錢,古月1兩,冰片6分。 主治:陳寒結氣,脾濕凝聚,繞臍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