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膽膏

茅膽膏

MAO DA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胃經 14%
肝經 13%
肺經 9%
心經 9%
腎經 8%
小腸經 8%
脾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脾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茅膽膏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在茅膽膏中,梔子可以有效地抑制肝膽火熱,清熱解毒,緩解因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腹痛、發熱等症狀。同時,梔子也能涼血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梔子在茅膽膏中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肝膽濕熱症的功效。

茅膽膏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殺蟲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苦參能夠清熱燥濕,消腫止癢,配合其他藥物如苦膽、黃柏等,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此外,苦參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於濕熱引起的感染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進一步提升了茅膽膏的療效。

茅膽膏中添加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稠劑: 蜂蠟具有較強的黏性,能使膏劑變得稠厚,不易流動,方便塗抹於患處,並能延長藥效的停留時間。
  2. 保護作用: 蜂蠟具有較好的封閉性和防水性,能形成保護膜,防止藥液揮發,並隔絕外界環境對患處的刺激,有利於藥物滲透,促進傷口癒合。

茅膽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 潤滑作用:麻油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可使膏藥更容易塗抹於患處,並能深入肌膚,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2. 活血化瘀:麻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消腫止痛。

此外,麻油還有滋潤皮膚、保護皮膚的作用,能減少膏藥對皮膚的刺激。

茅膽膏中加入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輕粉為水銀的礦物製劑,性寒,味苦,入肝經。其具有很強的抗菌抗炎作用,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並能消腫止痛,因此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

茅膽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而輕粉的加入正好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茅膽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身體生風毒瘡」,意指因風邪挾熱毒鬱於肌膚,發為瘡瘍、紅腫瘙癢或溃爛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風毒」多由外感風邪與內熱相搏而發,其瘡多具發病迅速、遊走不定、灼痛或滲液等特徵。茅膽膏外用的設計,正針對此類皮膚熱毒瘡瘍,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為核心功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茅膽(茅針瓤)

  • 特性:甘寒清潤,取自茅草嫩莖(白茅根之髓),擅長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 作用:針對風毒瘡的熱邪根基,直接清泄血分鬱熱,緩解瘡面紅腫灼痛。

2. 臣藥:梔子仁、苦參

  • 梔子仁:苦寒降泄,清三焦火毒,兼能涼血止血。助茅膽增強清熱之力,並防止熱毒迫血妄行。
  • 苦參:苦寒燥濕,殺蟲止癢。針對瘡瘍濕爛、滲液或瘙癢,能收濕斂瘡,阻斷濕熱膠結。

3. 佐藥:黃蠟、清麻油

  • 黃蠟:甘平質密,能潤膚生肌、封固瘡口,防止藥效揮發,並形成保護層。
  • 清麻油:甘涼潤燥,解毒消腫。作為賦形劑,可調和諸藥、柔潤皮膚,緩解瘡面乾裂疼痛。

4. 使藥:膩粉(輕粉)

  • 特性:辛寒有毒,外用可殺蟲攻毒、祛腐生新。
  • 作用:針對頑固風毒瘡的腐肉或寄生蟲癢,助君臣藥加強祛毒斂瘡之效。

配伍邏輯與整體機理

  1. 清熱涼血為本:茅膽、梔子仁直清血熱,從根源抑制瘡毒發展。
  2. 燥濕解毒並行:苦參、膩粉針對濕毒滲液,防止瘡瘍糜爛擴散。
  3. 潤護兼顧:黃蠟、麻油調和峻藥之性,保護瘡面並促進癒合。

此方以「清、燥、潤」三法並施,既攻邪(風熱濕毒)又護正(肌膚屏障),體現中醫外治「標本兼顧」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茅膽1兩(茅針裡面瓤是也),梔子仁1兩,苦參1兩(銼),黃蠟2兩,清麻油7斤,膩粉半兩。
茅膽等三昧,搗為末,先以油、蠟慢火熬令蠟消,入前藥末並膩粉,不住手攪令勻,瓷盒內盛。
每取少許塗瘡,日4-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茅膽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四。 組成:茅膽1兩(茅針裏面瓤是也),梔子仁1兩,苦參1兩(銼),黃蠟2兩,清麻油7斤,膩粉半兩。 主治:身體生風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