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菁子膏

蔓菁子膏

MAN JING Z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8%
脾經 12%
大腸經 12%
胃經 12%
肺經 6%
腎經 6%
膀胱經 6%
膽經 6%
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蔓菁子膏中包含蔓荊子,主要源於其清熱利濕、疏散風熱的功效。蔓荊子味辛性平,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止癢的功效。而蔓菁子膏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與蔓荊子的功效相輔相成,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蔓菁子膏方劑中添加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蔓菁子膏本身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加入杏仁可增強其潤肺止咳效果,尤其適合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2. 消積化痰: 杏仁還有消積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積滯,改善消化功能。蔓菁子膏亦有消食化滯的作用,杏仁的加入能增強其消積化痰的效果,適用於食積不消、胸悶氣脹等症。

蔓菁子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蔓菁子膏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而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可配合蔓菁子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抑制炎症:黃連中的小檗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病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配合蔓菁子膏共同發揮抗炎效果,促進瘡瘍癒合。

蔓菁子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中確有水銀這一成分。水銀,在中醫藥典中常以「輕粉」或「水銀霜」之名出現,其主要作用在於攻毒、殺蟲與消腫。古人認為,適當使用水銀能驅除體內的邪氣與毒素,對某些皮膚病變如瘡癬、痔瘡等有療效。然而,現代醫學視角下,水銀具有高度毒性,易導致神經系統損害,長期或過量接觸極為危險。因此,傳統配方中的水銀應用已逐漸被安全性更高的成分取代,並強調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慎重使用,避免自行製備與服用,以防中毒風險。在當代中醫治療中,更傾向於採用天然草本植物,以降低潛在的健康危害,確保療效與安全並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蔓菁子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服散發,瘡腫」。
「服散」即魏晉至唐代盛行服食「五石散」等金石類丹藥,此類藥物性熱燥烈,久服易致體內毒熱積聚,外發為瘡瘍腫毒。此膏外用,旨在清解熱毒、消腫斂瘡,針對服散後熱毒壅滯皮膚所致之瘡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蔓荊子(熬)

    • 《本經》載其「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後世以其辛涼散風、清利頭目。此處用其熬製取膏,或借其輕揚之性透散皮膚鬱熱,兼能止痛。
  2. 杏仁

    • 苦潤而具微毒,《本草綱目》言其能「殺蟲,治諸瘡疥,消腫」。此方搗膏外用,取其潤澤瘡面、軟堅散結之效,助水銀、胡粉滲透病所。
  3. 黃連

    • 苦寒清熱燥濕,《藥性論》稱其「治熱毒瘡」。直折服散所致之熱毒,抑制瘡腫化膿,為方中清熱主力。
  4. 胡粉(鉛粉)

    • 性寒有毒,古籍載其「療惡瘡,殺三蟲」。與水銀合用,增強殺蟲斂瘡之效,且能乾涸瘡面滲液,促其結痂。
  5. 水銀

    • 大毒之品,《本草拾遺》謂其「主疥瘡,白禿」。擅長攻毒殺蟲,與胡粉協同滲入瘡竅,清除熱毒腐肉。

配伍邏輯

  • 清熱攻毒:黃連、水銀、胡粉為核心,直折熱毒、殺蟲滅菌。
  • 透散潤澤:蔓荊子、杏仁辛潤並用,既助藥力透達肌表,又緩和金石藥之燥烈。
  • 賦形滲透:以豬脂調和,黏附患處,使藥效持久,且「研令水銀滅」避免游離水銀刺激。

治療原理
此膏針對「金石熱毒外發」之病機,以毒攻毒,藉水銀、胡粉殺蝕瘡毒;輔以黃連清熱、蔓荊子透散,標本兼顧。豬脂為基質,既能潤瘡防裂,亦緩解峻藥之烈性。至於「日三夜一」頻繁塗敷,反映古人對急症外治的重視,力求持續抑毒。


(注: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用藥思路,現代應用需另行考證。)

傳統服藥法


蔓荊子(熬)1兩,杏仁1兩,黃連1兩,胡粉1兩,水銀2兩。
上搗蔓菁子、杏仁為膏,以豬脂合研令水銀滅。
以塗患處,日3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水銀,長期服用可引起水銀中毒,應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蔓菁子膏,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蔓荊子(熬)1兩,杏仁1兩,黃連1兩,胡粉1兩,水銀2兩。 主治:服散發,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