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丸

常山丸

CHANG SH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4%
心經 14%
胃經 10%
膽經 5%
腎經 5%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丸中包含常山,這是因為常山是此方劑的核心藥材,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截瘧止痢。常山丸中常山的作用,一是清熱解毒,針對寒熱瘧疾,尤其是寒熱往來,發熱時惡寒,其寒熱往來之勢,常山能有效清熱解毒,使之平復。二是截瘧止痢,常山能抑制瘧疾的發作,並能有效治療痢疾,這是其治療瘧疾和痢疾的重要藥理作用。

因此,常山是常山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藥理作用直接關係到方劑的療效。

常山丸中加入桃仁,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目的相符。

桃仁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的作用。常山丸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閉經、腹痛等症,而桃仁的破血行瘀作用,可以幫助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外,桃仁還能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這對於常山丸治療寒凝血瘀所導致的便祕症狀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常山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等病症。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是一種含鉛的化合物,歷史上常被用作中藥材。鉛丹具有解毒、驅蟲的作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然而,鉛丹的使用因其潛在的毒性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鉛是一種重金屬,對人體有一定的毒害性,長期攝入可能導致鉛中毒,影響腎臟、神經系統等。因此,現代醫學和藥材學逐漸對這類成分提出警告,並尋求替代物或降低其使用濃度。雖然在傳統醫學中,鉛丹被認為具有療效,但其安全性問題必須得到重視。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健康,應該在臨牀使用時謹慎評估其風險和效益,並探索更加安全的配方以替代鉛丹。

常山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解毒消腫: 常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強,容易傷脾胃。淡豆豉性平,味甘,能解表散寒,清熱解毒,且能和中健脾,能緩和常山之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
  2. 協同增效: 淡豆豉能解表散寒,清熱解毒,與常山一起,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的功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更好地治療外感熱邪所致的寒熱往來、胸悶、腹脹等症狀。

綜上所述,常山丸中加入淡豆豉,不僅能解毒消腫,還能協同增效,提高藥效,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常山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心瘧」、「肺瘧」且伴有「心驚」之證。古代醫家認為,「瘧」之發作與邪伏半表半裡、陰陽交爭有關,而「心瘧」特指瘧邪擾心,症見發熱時心神不寧、心悸;「肺瘧」則多見寒熱往來伴咳嗽氣逆。心驚為熱擾心神之象,故本方以截瘧為本,兼清裡熱、鎮驚安神。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君藥:常山、蜀漆

    • 常山為截瘧要藥,直接攻逐瘧邪,現代研究證實其含常山鹼,可抗瘧原蟲;蜀漆(常山苗)協同截瘧,二者相須為用,針對瘧疾主因。
  2. 臣藥:知母、大黃

    • 知母清肺胃之熱,滋陰降火,緩解瘧熱傷津;大黃瀉下實熱,導熱毒從腸道出,二者清解裡熱以助截瘧。
  3. 佐藥:烏梅、豉、天靈蓋

    • 烏梅酸收生津,防瘧熱耗陰,兼緩常山吐瀉之峻;豉(淡豆豉)宣透伏邪,調和寒熱;天靈蓋(人骨燒灰)古代用於鎮驚安神,治「心驚」,亦可能取其重鎮之性。
  4. 使藥:朱砂

    • 朱砂鎮心安神,直接針對「心驚」之標,兼能解毒,協調諸藥入心經。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常山、蜀漆峻逐瘧邪為主,佐烏梅、知母護陰,防祛邪傷正。
  • 表裡分消:豉宣透表邪,大黃瀉裡熱,形成內外分消之勢。
  • 心神兼顧:朱砂、天靈蓋鎮驚,治標以安神,契合「心瘧」病機。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截瘧為核心,通過直接抗瘧(常山、蜀漆)、清熱瀉火(知母、大黃)、養陰透邪(烏梅、豉)、鎮驚安神(朱砂、天靈蓋)四層作用,達到「截瘧—清熱—安神」的協同效果,符合古代對瘧疾兼心神不寧的複合治法。蜜丸緩製常山毒性,溫酒送服助藥力上行,均為古代製劑巧思。

傳統服藥法


常山6分,烏梅肉(熬)6分,豉6分,天靈蓋(燒)6分,知母4分,朱砂4分,蜀漆4分,大黃4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肚以溫酒送下20-30丸,日3服,未發前服。不吐則利。
忌生蔥、生菜、生血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涼血、活血、鎮驚之功,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腹瀉無尿及少尿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丸, 出處:《外台》卷五引《近效方》。 組成:常山、豉(熬)、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 主治:瘴瘧。

常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常山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黃芩(去黑心)2兩,香豉(炒乾)2合。 主治:溫瘧發熱,身背皆黃,小便不利。

常山丸, 出處:《外台》卷五引《廣濟方》。 組成:常山6分,烏梅肉(熬)6分,豉6分,天靈蓋(燒)6分,知母4分,朱砂4分,蜀漆4分,大黃4分。 主治:溫瘧。

常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常山(銼)3分,烏梅肉(炒)3分,豉(炒)3分,天靈蓋(酥炙黃)3分,丹砂(研)半兩,知母(切焙)半兩,蜀漆半兩。 主治:溫瘧。

常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組成:常山(别搗)1兩,桃仁(取陳者,去雙仁,炒,和皮搗)1兩,鉛丹8錢(細研),豉1合(炒令煙盡,手撚可碎,攤冷别搗)。 主治:心瘧、肺瘧心驚。

常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常山(細銼)3分,烏梅肉(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鱉甲(去裙襴,醋浸炙)半兩,萎蕤半兩,石膏(碎)1兩,知母(焙)3分,蜀漆葉3分,白薇3分,升麻3分,地骨皮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豉(炒)1合。 主治:勞瘧,積勞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