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牛散

草牛散

CAO NI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脾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5%
膀胱經 13%
大腸經 13%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牛散中含有蝸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蝸牛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黏液富含透明質酸,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蝸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草牛散中加入蝸牛,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綜合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熱毒、瘀血所致的疾病。

草牛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草牛散屬於清熱解毒的方劑,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的藥材,而甘草性甘溫,能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害。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功效,可以增強草牛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疾病。

總而言之,甘草在草牛散方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牛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癩頭胎毒」,指小兒頭部因濕熱或胎毒引起的瘡瘍、癩痢(黃水瘡、頭癬等),表現為頭皮紅腫、潰爛流膿、癢痛難忍。古籍認為「胎毒」多與母體濕熱遺留或外感風濕熱邪有關,此方外用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蝸牛(搗爛)

    • 性味鹹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腫療瘡。
    • 其黏液含蛋白質與多醣體,古代認為能軟堅散結、促進瘡口癒合,外敷可緩解熱毒導致的皮膚潰爛。
  2. 生甘草末

    • 性甘平,生用偏清熱解毒,古代外治多用於瘡瘍腫毒。
    • 所含甘草酸具抗炎作用,能緩解皮膚紅腫熱痛,並抑制細菌滋生。
  3. 火焙乾與麻油調敷

    • 火焙乾燥可使藥材更易保存,同時減少蝸牛黏液之寒濕性,避免過度刺激患處。
    • 麻油具潤膚、抗菌之效,能形成保護層,助藥性滲透並緩解乾燥脫屑。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配合「燥濕生肌」:

  • 蝸牛清熱軟堅,針對熱毒鬱結所致的頭皮潰爛;
  • 甘草增強解毒之力,緩和局部炎症;
  • 麻油潤膚斂瘡,減少瘡面滲出。整體協同改善濕熱癩頭、促進瘡口癒合。

潜在應用擴展

若依此方思路,或可推測對其他濕熱性皮膚病(如輕度濕疹、熱毒癤腫)亦有緩解作用,但需結合具體症狀辨證。

傳統服藥法


蝸牛10枚(搗爛), 生甘草末5錢。
上為末,火焙乾。
麻油調敷頭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胎毒

相同名稱方劑


草牛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五。 組成:蝸牛10枚(搗爛),生甘草末5錢。 主治:癩頭胎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