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神丹

十神丹

SHI SHE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心經 19%
胃經 16%
脾經 12%
肺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5%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神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病症,尤其是與腎功能相關的問題。其中,雄黃作為其成分之一,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為方劑增添了特定的療效。

雄黃,化學成分為硫化銻,具有解毒消腫、抗菌消炎的特性。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礦物藥,能夠活化血液,改善循環。同時,雄黃在古代醫書中常被用於治療蛇咬、毒蟲叮咬等急性中毒症狀,其解毒能力廣泛受到認可。

在十神丹的組閤中,雄黃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形成了多層次的療效,提高了整體方劑的安全性與療效。然而,雄黃的使用需要謹慎,因其含有一定毒性,因此在臨牀應用時必須依據醫師的指示,以確保患者的安全。總之,雄黃在十神丹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展現了中醫藥材的複雜性與精妙之處。

十神丹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之一為硫磺。硫磺在中醫學中被視為一味具有溫陽散寒、殺蟲解毒之效的重要藥材。在十神丹的配方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取其溫通作用,用以驅除體內的寒濕邪氣,對於治療因寒濕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腹痛、泄瀉等有著良好的療效。此外,硫磺還能殺滅體內的寄生蟲,對於腸道寄生蟲病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在中醫理論中,認為硫磺性熱味酸,歸肝、脾、腎經,適用于寒證及蟲疾。不過,由於硫磺性質較烈,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造成不良反應。總體來說,十神丹中的硫磺成分,強化了整個方劑溫裡散寒、殺蟲止痛的功能,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十神丹方中含有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肺、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的功效。十神丹方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躁、神志不清等症,玄參可清熱解毒,降心火、平肝火,從而使神志恢復清朗。

2. 滋陰潤燥: 玄參還能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用於治療陰虛津傷、口乾舌燥、便祕等症。十神丹方中其他藥材如麥冬、生地黃等,也具有滋陰功效,玄參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滋陰作用,更利於平衡陰陽,恢復健康。

十神丹方中含有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之效。十神丹主要針對脾胃濕熱、氣血不和所致的各種症狀,蒼朮可燥濕健脾,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充足,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 祛風止痛: 蒼朮能祛風止痛,對於十神丹治療的某些症狀,如頭痛、肢體疼痛等,蒼朮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提高療效。

十神丹方劑中,加入鬼箭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鬼箭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十神丹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痛,鬼箭羽可以清熱解毒,消散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鬼箭羽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供應,從而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在十神丹中,鬼箭羽可以輔助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

十神丹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中包含多種草藥,其中鬼臼為其重要成分之一。鬼臼,又名八角蓮、八角盤,在中醫學中具有解毒殺蟲、祛風除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瘡癬、皮膚病及一些由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疾病。在十神丹的組成中,鬼臼的作用主要在於其強烈的解毒與驅風特性,能夠幫助改善由各種毒素或風濕引起的身體不適。由於十神丹通常用於治療因外邪侵襲所致的急症,如中毒、高熱等情況,因此需要像鬼臼這樣功效強勁的草藥來迅速達到療效。此外,鬼臼還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對於緩解患者因病痛帶來的不適亦有幫助。綜上所述,鬼臼在十神丹中的應用,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旨在增強整個方劑的解毒、驅風和鎮痛效果。

十神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虛證及促進身體的康復。其組成中包含虎骨,這是因為虎骨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活血化瘀、強筋健骨的功效,對於骨虛或關節疼痛有較好的療效。虎骨中的某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骨骼的強度,從而提高身體的整體健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虎骨的使用在現代社會面臨倫理和法律上的挑戰。保護瀕危物種的需要,使得虎骨的採集和使用受到嚴格限制。因此,在當代中醫藥的發展中,應該探索更多的替代性成分,以兼顧療效和生態保護。此外,虎骨的傳統使用也促使人們對中醫藥安全和有效性的再思考,激發出新的研究動力,尋找可以替代虎骨的草藥資源。

十神丹方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入肺、脾經。其性寒涼,可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症。此外,皁莢還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

十神丹方中,皁莢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發揮更佳的療效,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十神丹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開竅醒神:麝香氣味辛香濃烈,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能通達腦竅,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此與十神丹治療神志昏迷、神經衰弱等病症的功效相符。

二、活血化瘀: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十神丹也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加入麝香可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

十神丹中含有硃砂,其原因主要為: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古人認為,心主神明,心神不安則百病叢生,故以硃砂鎮心安神,以達到治本之效。
  2.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治療熱毒內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古代醫學認為,熱毒可擾亂心神,而硃砂清熱解毒,可消除熱毒,從而達到鎮心安神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神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一切傳屍、伏連鬼疰,夜間多夢鬼怪」。

  • 傳屍:指具有傳染性的癆瘵(如肺癆),古人認為其病邪潛伏體內如屍蟲作祟。
  • 伏連鬼疰:症狀纏綿難癒,彷彿鬼邪依附,表現為虛弱、發熱、夢魘等。
  • 夜間多夢鬼怪:與心神不寧、邪祟侵擾的觀念相關,可能對應現代醫學中的睡眠障礙或精神恍惚狀態。

此方以「祛邪」為核心,結合外用(佩掛、焚燒)與內服,展現古代對「邪氣」的驅除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驅邪殺蟲藥為主

  • 雄黃、硫黃:辛溫有毒,古人認為可殺「屍蟲」、辟穢毒。雄黃外用內服皆用以驅邪,現代研究其含砷,具殺菌作用,但毒性需謹慎。
  • 朱砂:鎮心安神,針對「多夢鬼怪」,可能緩解心神不寧。
  • 麝香:開竅辟穢,穿透力強,外用可引藥透達,內服醒神,增強他藥效力。

2. 芳香化濁與祛風濕藥

  • 蒼朮、皂角:燥濕辟穢。蒼朮芳香化濕,皂角祛痰通竅,二藥協同化解體內濁邪。
  • 虎骨(今禁用):古代用以祛風強筋骨,可能針對虛弱肢痛。

3. 清熱解毒與破血藥

  • 玄參:清熱涼血,制約雄黃、硫黃之燥熱,防傷陰液。
  • 鬼箭羽、鬼臼:破血逐瘀、解毒,古人用以治「鬼疰」,可能對應慢性感染或瘀阻病症。

4. 賦形與增效

  • 阿魏(阿虞):树脂類藥,氣味濃烈,古方多用於化積殺蟲,與雄黃協同增強驅邪效果。
  • 面糊為丸:緩釋藥性,減輕毒性刺激。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側重「毒藥攻邪」,結合三類作用:

  1. 直接殺蟲辟穢:雄黃、硫黃、阿魏針對古人認知的「屍蟲」或濁邪。
  2. 調節氣血心神:朱砂鎮靜,麝香開竅,改善精神症狀。
  3. 外用環境干預:佩掛、焚燒藥丸,利用藥氣形成「防護」,屬古代心理與環境療法。

中醫理論視角

  • 邪毒內伏:認為病由穢濁之氣內侵,需辛溫有毒之品攻逐。
  • 心神受擾:夢魘鬼怪與心肝血虛或痰火擾神有關,朱砂、麝香可安神開竅。

侷限與反思

方中多劇毒藥(如雄黃、朱砂),古代用量與用法(如佩掛)可能降低風險,但現代應用需嚴格考證安全性。其「驅鬼」概念反映時代認知,實際療效或與抗菌、鎮靜等作用相關。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兩,硫黃1分,玄參1分,蒼朮1分,鬼箭羽1分,鬼臼1分,虎骨1分,皂角1分,麝香1分,朱砂1分。
祛邪。
上為末,以阿魏3銖化作水,熟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細研雄黃為衣。
病人身上常系2-3丸;夜間更取2-3丸,入麝香些少,相滾衣上;床前燒1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十神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十神丹不宜長期服用。
  • 十神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神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七。 組成:雄黃1兩,硫黃1分,玄參1分,蒼朮1分,鬼箭羽1分,鬼臼1分,虎骨1分,皂角1分,麝香1分,朱砂1分。 主治:祛邪。主治:一切傳屍,伏連鬼疰,夜間多夢鬼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