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桃枳楂散

梔桃枳楂散

ZHI TAO ZHI ZH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21%
心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7%
三焦經 7%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梔桃枳楂散方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加入梔子,可清瀉肺胃之熱,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

二、利膽退黃:梔子性寒,能清利濕熱,並有降肝火的作用。方中加入梔子,可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排泄膽道積熱,有助於治療黃疸等症狀。

梔桃枳楂散中含有桃仁,主要是因為桃仁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1.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加入桃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緩解胸悶、心痛等症狀。
  2. 消腫止痛:桃仁對於各種炎症引起的腫痛也有較好的療效。方中加入桃仁,可以幫助消散瘀血,消腫止痛,緩解疼痛。

因此,梔桃枳楂散中加入桃仁,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梔桃枳楂散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方中加入山楂,可助於消解積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緩解因積食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2. 理氣活血:山楂亦有理氣活血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有助於緩解胸悶、心悸等症狀。方中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梔桃枳楂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陽明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乃濕熱鬱滯下焦,兼有氣血壅塞之證。陽明濕熱內蘊,下傳太陽膀胱經,濕熱與瘀結相搏,阻遏氣機,故見小腹至陰部脹痛劇烈;外邪內鬱,營衛失和,則惡寒發熱。其痛處固定、拒按,當屬實證,與單純寒疝或虛痛有別。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山梔:苦寒清降,擅瀉三焦濕熱,尤能通利下焦鬱火,濕熱從小便而解。
  2.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破下焦血結,與濕熱互結之瘀滯得消。
  3. 枳核(或枳實):苦辛行氣,破滯消脹,直趨下焦,疏泄氣機壅塞。
  4. 山楂:酸甘化積,活血散瘀,兼消食滯,助桃仁化瘀,兼解濕熱挾食之結。

加吳茱萸之變方
吳茱萸辛熱,能溫肝散寒、降逆止痛。原方加入後,既可制諸藥之寒涼,防濕熱冰伏;又可溫通厥陰肝經,針對「冷熱不調疝氣」之寒熱錯雜證,或「食積與瘀血成痛」之氣滯血瘀兼寒凝者。


全方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濕熱並治:山梔清熱利濕,餘藥行氣活血,濕熱分消。
  • 氣血同調:枳核理氣、桃仁化瘀,氣行則血活,血暢則氣順。
  • 升降相因:山梔降火、枳核下氣,佐以薑汁溫散(煎服法),鬱熱得透。
  • 加減靈活:基礎方以瀉實為主,加吳萸則寒溫並用,擴展至寒熱夾雜之痛證。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之則,以清熱活血、行氣導滯為核心,使濕熱瘀結從下而解,氣機通暢則痛悶自除。

傳統服藥法


山梔、桃仁、枳核、山楂各等分。
加吳萸,治食積與瘀血成痛,及冷熱不調疝氣。
上為末。
於砂鉢內入薑汁,用水燙起,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發燒及發冷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梔桃枳楂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山梔、桃仁、枳核、山楂各等分。 主治:陽明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