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椒蠟丸中包含花椒,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
花椒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除濕止癢的作用。在椒蠟丸中,花椒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止痛止癢,有效治療因寒濕引起的腹痛、腹瀉、風寒感冒等症狀。此外,花椒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幫助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椒蠟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椒蠟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桃仁能有效化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輔助藥效。
2. 潤腸通便: 椒蠟丸部分組成藥物如乳香、沒藥等有較強的燥性,容易導致腸燥便祕。桃仁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以緩解藥性燥烈帶來的副作用,保持腸道通暢,使藥效更易發揮。
椒蠟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椒蠟丸主治咳嗽痰多,而杏仁可以潤肺化痰,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貝母、半夏等協同作用,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宣肺通竅: 杏仁還具有宣肺通竅之效,能開宣肺氣,利於痰液排出,配合其他藥物如細辛、白芷等,可有效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總而言之,杏仁在椒蠟丸方劑中起到潤肺止咳、宣肺通竅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
椒蠟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椒蠟丸方劑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痰濕阻滯等病症,茯苓可幫助利水滲濕,排除體內濕邪,使藥效更顯著。
- 健脾和胃: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並減輕藥物的副作用。椒蠟丸方劑常使用一些較辛辣的藥物,茯苓可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蠟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冷諸病」,意指因腎陽不足、下焦虛寒引發之諸證,如腰膝冷痛、遺精滑泄、小便頻數或清長、四肢不溫等。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二便,若陽氣虛衰,易見寒象。古人以「腎冷」概括此類證候,椒蠟丸即針對此病機而設。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川椒(酒浸、焙乾):
- 性味辛熱,入腎、脾經,具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效。
- 酒浸增強其溫通之力,焙乾去汗(減燥性)後,專攻下焦虛寒。
- 「去目枝並合口者」為去其毒性部分,保留純辛溫之性。
桃仁(麩炒紫色)、杏仁:
- 桃仁活血化瘀,麩炒後減其苦泄,增溫性,兼防久寒致瘀。
- 杏仁宣肺降氣,通調水道,助腎氣化水液,亦能潤燥防辛熱傷陰。
- 二者皆「去皮尖」以減苦燥峻烈之性。
茯苓(白者去皮):
- 甘淡滲濕,健脾寧心,導下焦寒濕從小便出,避免溫藥助濕。
- 「白者」取其純淨,專主利水滲濕,協調腎之開闔功能。
黃蠟為丸:
- 性味甘微溫,能固護腸胃,緩川椒之辛烈,使藥效緩釋下焦。
- 蠟質黏滯,可約束諸藥直達腎經,延長溫補作用。
全方配伍邏輯
- 溫陽為主,佐以潤通:川椒為君,直溫腎陽;桃仁、杏仁為臣,活血行氣以助陽氣布散;茯苓為佐,滲濕健脾以斷寒濕之源。
- 動靜結合:辛溫(椒)與潤降(杏、桃)、燥(椒)與滲(苓)相配,避免過燥傷陰。
- 劑型設計:鹽湯送服,引藥入腎,增強溫腎之效。
推測延伸功效
除腎冷外,此方或可緩解寒疝腹痛、婦人帶下清稀屬腎陽不足者,蠟丸劑型尤適宜需長期溫攝之慢性虛寒證。
傳統服藥法
川椒(去目枝並合口者,酒浸1宿,焙乾,攤銚內,去汗,令潤,研,去白)、桃仁(去皮尖,麩炒紫色)、杏仁(去皮尖)、茯苓(白者,去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黃蠟3兩熔過,調前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20丸,空心、食前鹽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椒蠟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川椒(去目枝并合口者,酒浸1宿,焙乾,攤铫內,去汗,令潤,研,去白)、桃仁(去皮尖,麸炒紫色)、杏仁(去皮尖)、茯苓(白者,去皮)各等分。 主治:腎冷諸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