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箸散

玉箸散

YU Z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10%
心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10%
小腸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玉箸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解毒的作用。玉箸散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或燥烈的藥物,甘草可以中和其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度刺激。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提高藥物的療效。

總之,甘草在玉箸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玉箸散中包含甘遂,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通泄腸胃,驅除積滯。甘遂性峻烈,且毒性較強,故需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並增強其療效。例如,方中加入了滑石、芒硝等藥物,以幫助甘遂瀉下通便,並減輕其對腸胃的刺激。此外,方中還有茯苓、白朮等健脾利濕藥物,可補脾益氣,避免甘遂過度損傷脾胃之氣。因此,玉箸散中使用甘遂,需謹慎用藥,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玉箸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醫林方》,主治「小兒馬脾風」。馬脾風為古代兒科急症,多屬痰熱壅肺、氣機閉塞之證,症見喘促胸高、痰鳴如拽鋸,甚則面青唇紫,其病勢凶險,與現代「小兒急性喉炎」「喘憋性肺炎」等病症相似。方名「玉箸」,取喻其效如玉石箸(筷子)般能通開痰熱之結塞,具豁痰逐飲、開閉平喘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甘遂(一字):

    • 性苦寒,峻逐水飲,直折痰熱之勢。其力迅猛,能破痰涎壅塞,開肺氣之閉,為攻逐痰飲之要藥。
    • 古代兒科用微量(一字),既取「量輕效專」之理,又避傷正之弊。
  2. 甘草(一寸,煎水):

    • 甘緩和中,佐制甘遂之烈性,使逐飲而不傷脾。
    • 甘草與甘遂配伍,暗含「相反相激」之法(反藥配伍),激發甘遂化痰逐飲之效,此為古代方劑獨特思路。
  3. 輔佐藥組(油、蜜、生薑、銀釵):

    • 生薑:辛散開痰,溫中止嘔,助甘遂外透痰濕。
    • 蜜、油:潤滑嬌臟(小兒肺嬌嫩),緩痰熱膠結,兼防逐水傷津。
    • 銀釵攪拌:金屬器具有「重鎮降逆」隱喻,銀性寒亦可清熱,符合痰熱證機。
  4. 奪命散後續用

    • 以冷水調服,取其寒涼降火之意,協同玉箸散清熱豁痰,增強急救之效。奪命散多為古代急救名方(如《小兒藥證直訣》方),與此配伍,旨在標本兼治。

全方邏輯
此方以「峻藥輕投」為核心,甘遂攻逐為主,甘草緩制為輔,佐以生薑宣散、蜜油潤護,形成「攻中有守、急中有緩」的配伍特色。其治療原理在於:

  • 急開痰閉:甘遂速破痰飲,解除肺氣壅滯。
  • 護陰柔臟:蜜油滋潤,防痰去陰傷。
  • 反向激效:甘遂與甘草相反相成,增強逐飲之力。

此方反映古代兒科治急症「以通為用」的思想,針對痰熱暴喘,捨緩劑而用猛藥,然其用量精巧(一字、一寸),展現「四兩撥千斤」之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甘草1寸(煎水),甘遂末1字。上同油、蜜、生薑,銀釵兒攪,調下後,用冷水半盞,調奪命散。
(《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醫林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玉箸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甘草1寸(煎水),甘遂末1字。 主治:小兒馬脾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