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礬膏

棗礬膏

ZAO F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31%
膽經 18%
肝經 18%
脾經
胃經
膽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棗礬膏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礬石性寒,味苦澀,易傷脾胃。大棗味甘性溫,能補脾胃、益氣血,與礬石配伍,可緩和其寒涼之性,減少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平和。
  2. 調和藥性: 大棗甘潤,可中和礬石的苦澀味,使藥物更易服用。同時,大棗的營養價值豐富,能增強患者的體質,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棗礬膏中含有膽礬,是因其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收斂的功效。

膽礬為硫酸銅的結晶,性寒味酸澀,入肝、脾、胃經。其寒性可清熱,酸性可燥濕,並能收斂止瀉,同時還具解毒功效。

古人認為,膽礬可治療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以及瘡瘍腫毒等症狀。因此,在棗礬膏中加入膽礬,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清熱燥濕、解毒收斂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礬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目昏多淚」。目昏屬肝血不足或風熱上擾所致視物模糊;多淚則多因肝經風熱或氣血虧虛,竅絡失固。以膽礬收澀、紅棗滋養,共奏斂淚明目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膽礬(三分)

    • 性味酸澀寒,入肝膽經,傳統用於收濕斂瘡、化痰通絡。其酸性可收澀眼瞼濕濫之淚,寒性清解局部鬱熱。外用直接作用於目竅,止淚效果顯著。
    • 可能作用機理:膽礬主含硫酸銅,具收斂抗菌之效,或能減少淚腺分泌過度及局部炎症。
  2. 大紅棗(一枚,去核)

    • 甘溫入脾,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取紅者,「色赤入心」兼行血分,助血行以濡養目絡,改善目昏。
    • 與膽礬相配:紅棗緩和膽礬竣烈之性,甘潤制其燥澀,亦防礬石傷陰血。

三、製法與用法原理

  • 蒸製成膏:紅棗蒸後黏膩成膏,助藥性緩釋;膽礬經熱力分解,或增可溶性以利吸收。
  • 包絹揩目:絹布過濾粗滓,避免刺激眼瞼;濕敷兼具物理吸附淚液與藥效滲透雙重作用。

四、整體配伍思路
此方以「標本兼顧」為則:膽礬治標(收淚)、紅棗養本(補血)。淚為肝液,肝血足則淚泌有序,膽礬斂其妄行,共復目竅清陽之常。其簡便外治法,體現古人「就近祛邪」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紅棗1枚(去核,用紅者,欲其 入心行血分),膽礬3分(嵌棗肉中)。
小蚌殼盛,飯上蒸熟,搗爛為膏。
用絹袱包,帶汁,時時揩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棗礬膏,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大紅棗1枚(去核,用紅者,欲其入心行血分),膽礬3分(嵌棗肉中)。 主治:目昏多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