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丸

紅棗丸

HONG ZA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胃經 50%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棗丸以大棗為主要成分,乃因其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

大棗甘溫之性,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促進食慾。其養血安神之效,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心神不寧等症狀。此外,大棗能緩和藥性,減輕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使其更易於被人體接受。

因此,紅棗丸以大棗為主要成分,既能發揮其自身功效,又能協調其他藥物的作用,達到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棗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瘡臌」,古代文獻中「瘡臌」多指因瘡毒或濕熱蘊結導致的局部腫脹、化膿,或伴有腹脹不適之症,可能類似於現代醫學的深部膿腫、淋巴結腫大或濕熱型皮膚潰瘍。紅棗丸以紅棗與僵蠶相配,一方面取其調和營衛、補益脾胃之功,另一方面以僵蠶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針對瘡腫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大紅棗(君藥)

    • 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本草綱目》載其能「調營衛,緩陰血」,透過補益中焦,助正氣以托毒外出。
    • 煮湯外用清洗僵蠶,可能取其黏滑之性,輔助炮製僵蠶,減其燥性;內服時以棗湯送藥,則增強養護脾胃之效。
  2. 僵蠶(臣藥)

    • 性味鹹辛平,善祛風化痰、散結消腫。《本草思辨錄》言其「能開痰濕之結」,對瘡臌之痰熱瘀阻尤為適用。
    • 經棗湯洗曬後,或緩和其峻烈之性,使藥力趨於緩消慢散,更適合久病體虛夾瘀者。

配伍思路
全方以紅棗為固本之基,僵蠶為攻邪之用,形成「補中寓消」之法:

  • 紅棗補益扶正,助僵蠶散結而不傷正;
  • 僵蠶透邪通絡,防紅棗滋膩滯邪。
    此配伍適用於正虛邪戀之瘡腫,尤其慢性潰瘍或反覆發作的膿瘍,體現「托毒生肌」之傳統治則。

現代可能的應用推衍
若以現代病症對應,或可類比於:

  • 慢性淋巴結炎(痰核結聚);
  • 虛性體質者的皮膚感染後期(氣血不足,餘毒未清)。
    然具體運用仍需依實際辨證調整。

傳統服藥法


大紅棗子4兩(去皮)。
先煮紅棗三滾,以棗湯洗淨僵蠶,曬乾為末2兩,二味打和為丸。
用紅棗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紅棗丸,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大紅棗子4兩(去皮核)。 主治:瘡臌。

紅棗丸,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紅棗3斤。 主治:楊梅結毒,瘡毒滿身,或服過輕粉及一切丹石隱藥,致成結毒,穿頂穿鼻,潰爛不已,多年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