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灰散

二灰散

ER H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心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灰散方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二灰散以滑石、爐甘石等寒涼藥物為主,性寒而燥,容易傷及脾胃。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緩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療效: 大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配合二灰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病。

二灰散的組成中,包含百藥煎,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相輔相成: 二灰散以二灰為主要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但單味藥物力道不足,故加入百藥煎。百藥煎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要功效,與二灰散相輔相成,加強藥力,提高療效。
  2. 多方制衡: 百藥煎中包含多味藥物,可起到平衡二灰散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造成脾胃虛寒。同時,百藥煎的加入,可使藥效更趨全面,提升整體療效。

總之,二灰散中加入百藥煎,是為了使藥效更全面、更強,並避免藥物單一,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灰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疽,吐血并妄行」,屬中醫血證範疇。「肺疽」在古代文獻中多指肺臟熱毒鬱結、腐敗成膿之證,或泛指肺部嚴重病變;「吐血并妄行」則明確指出血熱迫血妄行,導致咯血、嘔血等上部出血症狀。綜合而言,二灰散適用於肺熱熾盛、迫血上溢之實熱性出血證,尤其針對熱毒傷絡或久瘀化熱導致的出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紅棗(和核燒存性)

    • 紅棗本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之效,但此處「燒存性」(即炭化至外黑內焦黃)後,其性轉為苦澀,功擅收斂止血
    • 炭藥在中醫理論中多有「血見黑則止」的特性,能吸附固攝離經之血,尤適合上焦出血。紅棗核亦有微通血脈作用,燒灰後兼顧止血而不留瘀。
  2. 百藥煎(煅)

    • 「百藥煎」為五倍子與茶葉等發酵製成的製劑,本具澀腸止瀉、斂肺降火之效,煅燒後更增強其收斂性。
    • 五倍子含大量鞣酸,能凝固蛋白質,直接收縮血管與黏膜,達到快速止血效果。其性沉降,可引上炎之火下行,協同紅棗炭平息血熱。

配伍邏輯

  • 協同止血:兩藥均經煅炭處理,強化收斂止血之效,針對「血妄行」之急症。
  • 肺脾同調:紅棗炭兼顧脾土(脾統血),百藥煎專斂肺熱(肺主氣),共奏清熱止血、固護氣血之功。
  • 標本兼顧:止血治標(炭藥收澀),清熱治本(百藥煎降火),適合熱迫血溢而正氣未虛者。

科學推論
炭化藥物可能通過物理吸附作用與化學成分(如鞣質)共同收縮血管、促進血小板聚集。百藥煎的鞣酸與紅棗炭的活性炭質,或能形成局部保護膜,減少黏膜損傷。


總結
二灰散以「雙炭協同」為核心,通過斂澀與清降並行,直接針對肺熱吐血之急症,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止血思維,亦符合「炭藥止血」的傳統經驗。

傳統服藥法


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煅)各等分。上為細末。
每服2錢,米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乳腺炎子宮崩漏乳房腺體瘤白喉癤和癰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急性會厭炎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二灰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棘針(倒勾,爛者)3枚,丁香7枚。 主治:疔腫毒氣。

二灰散,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煅)各等分。 主治:肺疽,吐血並妄行。

二灰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蠶紙不計多少(燒灰)、箬葉(茶籠內者,燒灰)各等分。 主治:經血不止。

二灰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組成:燈心(燒灰)、炭上白灰、白僵蠶(直者,炒)各等分。 主治:纏喉風及狗咽。

二灰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組成:蔓荊實(燒存性)1兩、皂莢刺(燒存性)1兩。 主治:産後乳汁不泄,結滯不消,熱腫。

二灰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乾側柏(略焙,爲末)5錢,桐子炭(再燒爲灰,卻爲末)2錢,棕櫚灰(燒存性,爲末)3錢。 主治: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