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臘茶散」方劑中包含「百藥煎」,原因如下:
- 補益氣血,溫陽散寒: 「百藥煎」由當歸、黃芪等藥材組成,具有補氣血、溫陽散寒之效。而「當歸臘茶散」主要功效為補血養血、溫經止痛,兩者功效相輔相成,可加強補血溫陽之效,用於治療氣血虛弱、陽氣不足所致的寒凝血瘀、經痛等症。
- 相生相剋,調和藥性: 「當歸臘茶散」中包含一些寒涼藥材,如生地、川芎等,而「百藥煎」則以溫補藥材為主。將兩者合用,可取長補短,互相制約,達到藥性平衡,避免寒涼藥材過度傷陽,溫補藥材過於燥熱,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臘茶散方劑分析
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證候涉及多種病因所致之下血疾患:
- 外邪內傷:風邪冷氣侵襲臟腑,或過食生冷、炙煿之物,導致榮衛氣虛,腸胃功能失調。
- 熱積腸間:飲食不節,積熱於腸,使腸胃虛弱,糟粕不固,出現便血。
- 證候表現:大便下血(色鮮紅)、臍腹疼痛、裏急後重,兼治久患酒毒便血等一切下血病症。
其病機關鍵在於 腸道氣血失調,熱毒迫血妄行,兼有虛寒或積熱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特性
細芽茶(半斤)
- 性味:微寒,苦甘,入心、肺、胃經。
-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血,能降火消積。茶葉所含鞣質具收澀作用,對腸道出血有直接抑制效果。
- 推論:針對「積熱腸間」之熱毒,清熱以止血,其收斂性可緩解裏急後重。
川百藥煎(五個,燒存性)
- 此藥為五倍子製成品,經燒存性後增強收澀止血之力。
- 性味:酸澀平,入肺、大腸經。
- 功效: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善治久痢脫肛、便血崩漏。燒存性後炭藥特性更顯,能吸附毒素並促進創面癒合。
- 推論:針對「腸胃虛弱,糟粕不聚」,固澀腸道以止下血,兼緩解臍腹疼痛。
配伍邏輯
- 清熱與收澀並行:細芽茶清腸熱以治本,百藥煎收澀止血以治標,二者一清一斂,共調腸道氣血。
- 炭藥增效:百藥煎燒存性後,其炭藥特性增強止血效果,符合「血見黑則止」的中醫理論。
- 服用佐助:米湯或烏梅湯送服,米湯護胃益氣,烏梅酸斂生津,助主藥調和腸胃陰陽。
缺當歸的推論
原方名含「當歸」卻無此藥,可能為傳抄脫漏。若補入當歸:
- 當歸性溫味甘,可養血和血,調理榮衛氣虛。
- 與茶葉寒性相制衡,避免過於涼遏;與百藥煎相配,則成「行血不傷血,止血不留瘀」之局,更契合「風邪冷氣進襲」之病機。
總結
此方以 清熱澀腸 為核心,適用於 虛實夾雜 之便血(偏熱證為主)。無當歸時,其力專注於止澀;若有當歸,則兼顧養血和營,療效或更全面。方劑結構簡練,體現「標本兼顧」的治療思路,符合宋代以降對腸風下血的常見治法。
傳統服藥法
細芽茶半斤,川百藥煎5個(燒存性)。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用米湯飲調下;或烏梅湯亦可。
本方名當歸臘茶散,但方中無當歸,疑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臘茶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四。 組成:細芽茶半斤,川百藥煎5個(燒存性)。 主治:榮衛氣虛,風邪冷氣進襲臟腑之內,或食生冷,或吹炙煿,或飲食過度,積熱腸間,致使腸胃虛弱,糟粕不聚,大便下利鮮血,臍腹疼痛,裏急後重,久患酒毒便血諸疾,一切大便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