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效丸中包含百藥煎,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 增強藥效: 百藥煎本身為一複方,其組成藥物多具補益、溫陽、化瘀等功效,與立效丸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 協同作用: 百藥煎中的藥物與立效丸其他藥物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例如,百藥煎中黃芪、當歸等補氣血,而立效丸其他藥物可能針對特定病症,兩者結合可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總之,立效丸中包含百藥煎,是為了增強藥效和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效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立效丸主要用於治療「痔」症。古代中醫理論認為,痔的成因與氣滯、痰濕、肺氣不降等因素相關。此方通過清痰理氣、止咳定喘的作用,調節氣機運行,緩解因氣滯痰阻引起的痔瘡症狀,可能間接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的問題。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及配伍邏輯
理氣化痰組
- 桑皮(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助肺氣肅降。
- 清夏(清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針對痰濕內停。
- 橘紅:理氣寬中,燥濕化痰,助脾胃運化。
- 蔞仁(瓜蔞仁):潤肺化痰,滑腸通便,改善肺與大腸的氣機。
- 杏仁:苦降肺氣,止咳平喘,兼潤腸通便。
宣肺平喘組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開宣肺氣以助氣機通暢。
- 紫蘇:辛溫解表,行氣寬中,助麻黃宣散,兼理脾胃滯氣。
收斂固澀與活血組
- 米殼(罌粟殼):半生半制,既能收斂肺氣以止咳,又避免過度收澀妨礙氣機。
- 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可能針對痔瘡出血或黏膜損傷。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調和藥性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麻黃、半夏之峻烈。
方劑推論功效
此方以「肺與大腸相表裡」為理論基礎,通過調理肺氣、化痰理氣,間接改善大腸氣機,緩解痔瘡的氣滯血瘀或濕熱下注。其原理可能包括:
- 肅降肺氣: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減少氣滯引起的肛門瘀血。
- 化痰行氣:痰濕阻滯易致氣機不暢,行氣化痰可間接減輕肛門局部壓力。
- 活血收斂:川芎活血、白芨收斂,搭配米殼調節腸道功能,可能緩解痔瘡腫痛或出血。
治療特色
立效丸結合宣肺、化痰、收斂三法,體現「治痔先調氣」的思路,尤其適合兼有咳喘或痰濕體質的痔瘡患者。然其直接治痔的機轉仍需結合外用方劑或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桑皮6錢7分, 清夏6錢7分, 川芎6錢7分, 紫蘇6錢7分, 白芨4錢, 橘紅6錢7分, 蔞仁6錢7分, 杏仁1兩7分, 麻黃1兩3錢4分, 甘草1兩7分, 米殼(半生半制)3兩3錢4分。
清痰理氣,止咳定喘。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二錢重。
每服1丸,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效丸,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百藥煎。 主治:痔。
立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鉛丹(炒)半錢,草烏頭1枚(炮裂;去臍皮),巴豆3粒(去皮心膜,出油盡,研)。 主治:水瀉不止。
立效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四。 組成:雄黃1兩,雌黃5錢,沒藥半兩,巴豆1兩(去皮,不出油,另研),乳香5錢,木香1兩。 主治:浸淫瘡,疼痛動臟腑。
立效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豆豉4兩(焙乾),川烏頭2兩(生,去皮臍尖),白僵蠶(炒,去絲嘴)1兩,石膏(生)1兩,地龍(去土,炒)半兩,蔥子(生)半兩。 主治:頭疼不可忍者。
立效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三。 組成:木香1兩,當歸(酒浸)1兩,橡鬭子1兩,青蒿子(燒存性)4兩,烏梅(焙乾)2兩,黃連(酒炒)2兩,五倍子2兩,枳殼(去瓤)1兩半(蘿蔔汁浸,炒)。 主治:痢疾。
立效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蟾酥1錢,朱砂2口,龍腦1字,麝香5分。 主治:癰腫,鼻衄,心痛,小腸氣,小便不通,瀉血,咳嗽,小兒驚風,白痢,傷食,小兒瀉,走疼走痛,噎食,小兒熱風,遍身疼痛,人著鬼祟,渾身黃腫,大小便不通,産後發寒熱,胎死不下,經絡不行,鼻衄不止,心疼。臍下虛冷,渾身虛腫,臍下水氣,四肢冷,背強,脾胃虛弱,血山崩,血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