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藥散

百藥散

BAI Y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心經 33%
肺經 33%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藥散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百藥煎這一成分。百藥煎是採用多種草藥精華濃縮而成的一種複合型藥物,其名稱「百藥」象徵著眾多草藥之意,能夠強化方劑的綜合療效。在百藥散中加入百藥煎,主要是因為百藥煎具有調和諸藥、增強藥力的作用,能讓整個方劑的功效更加全面且協調。

根據中醫理論,許多疾病是由於人體內外環境失調所導致,因此治療時需從整體出發,調理臟腑機能,恢復陰陽平衡。百藥煎由於其配方多元,能涵蓋不同藥性的草藥,對於調節人體的各種機能有著獨特優勢。在實際應用中,百藥煎可以增強其他單味藥或複方的療效,同時還能減輕某些藥材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總之,百藥煎的加入使得百藥散成為一種適用範圍廣泛、療效顯著的綜合性治療方劑,適用於多種症狀的調理與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百藥散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要用於治療「臟毒下血不止」。中醫所謂「臟毒」,泛指因臟腑濕熱毒邪蘊結(尤其大腸)所致的便血、痢疾或瘡瘍等症,常見症狀為血色暗濁、黏稠,伴隨肛門灼熱、腹痛等。此方以「止血」為核心,針對下焦濕熱瘀滯引起的慢性出血。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

    • 川百藥煎:由五倍子與茶葉等發酵製成,主成分為鞣質(單寧酸),具強效收斂止血、抗菌作用。
      • 生用:保留其酸澀之性,直接收斂腸道黏膜、凝固血液以止瀉止血。
      • 炒黃:緩和峻烈之性,兼能健脾止瀉,減少對腸胃刺激,適合久病體虛者。
  2. 治療原理

    • 澀腸止血:鞣質可沉澱蛋白質,形成保護膜,減少腸道滲血與炎症。
    • 抗菌消炎:對痢疾桿菌等腸道病原體有抑制作用,契合「臟毒」的濕熱病機。
    • 雙向調節:生品與炒製品合用,兼顧速效與長效,既能急止其血,又防過澀留邪。
  3. 配伍特點

    • 單味藥分製合用,體現「一藥兩用」的簡潔思維,強化主症針對性。
    • 米飲送服(米湯)可護胃氣,輔助藥力達下焦,符合「治中焦以固下焦」的傳統理論。

【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適用於「濕熱未清而正氣已傷」的便血,血色可能偏暗紅、排便黏滯不暢,但無明顯裡急後重(如急性痢疾)。若純屬虛寒或實熱熾盛者,則需加減其他藥物。

傳統服藥法


川百藥煎不以多少(1半生用,1半炒令黃)。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空心、食前溫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百藥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川百藥煎不以多少(1半生用,1半炒令黃)。 主治:臟毒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