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瘧膏

絕瘧膏

JUE NUE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肝經 20%
腎經 20%
脾經 20%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絕瘧膏]的組成中包含[斑蝥],因為斑蝥具有強烈的燥濕解毒、殺蟲作用。斑蝥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濕毒,對於瘧疾的治療有顯著效果。在[絕瘧膏]中,斑蝥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對於燥濕解毒、殺蟲的效果,幫助改善瘧疾症狀。

絕瘧膏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養脾胃,增強體質: 瘧疾常伴隨脾胃虛弱,影響營養吸收。大棗性溫和,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有助於增強患者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提升體質,為抗瘧療程提供基礎。

2. 和解藥性,緩解副作用: 絕瘧膏中多使用辛寒藥物,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引發寒涼副作用。大棗甘溫,能緩解寒涼藥物的副作用,保護脾胃,使藥力平和,更利於患者長期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絕瘅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邏輯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瘧疾」。古時瘧疾又稱「瘅瘧」,多因外感瘧邪、風寒暑濕之氣,或山嵐瘴毒所致,症見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絕瘅膏透過外敷眉心(近「印堂」穴),藉藥性引邪外出,以截斷瘧疾發作。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斑蝥(去頭足翅)

    • 性味辛熱,有大毒,傳統用其強烈刺激之性,能破血逐瘀、攻毒發泡。
    • 外敷可引局部充血、起泡,古人認為此「發泡療法」能開泄腠理、疏通經絡,使瘧邪透散。
  2. 紅棗(去核)

    • 甘溫緩和,能調和斑蝥峻烈之性,避免過度刺激。
    • 紅棗黏潤之質,有助將斑蝥藥性膠着於皮膚,延緩釋放。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轉

  • 外治法選擇:瘧邪伏於半表半裡,內服藥恐難以速效。透過眉心(督脈所過)外敷,直接刺激陽經,激發正氣抗邪。
  • 時機關鍵:強調瘧發「3-5次後」再用,因初期風邪未穩,早用恐引邪深入;待邪氣呈現週期性,再一舉截瘧。
  • 起泡為度:斑蝥發泡乃「以毒攻毒」之法,古人視水泡為邪毒外透之象,但需及時除去,避免過度傷正。

四、潜在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奏效:

  1. 神經反射調節:刺激眉心(近三叉神經分支),影響自主神經系統,調節體溫中樞,緩解寒熱症狀。
  2. 免疫激活:發泡反應或誘發局部免疫反應,間接增強全身抗病能力。
    3.經絡傳導:依中醫理論,督脈總領陽氣,藥力沿經絡內傳,調整陰陽失衡。

此方體現中醫「截瘧」思維,結合毒性藥物之鋒鋩與外治之捷徑,雖非現代主流,然於古代環境條件下,不失為一種特殊療法。

傳統服藥法


斑蝥1個(去頭足翅),紅棗1個(去核)。
同搗爛,包在眉心,先發時半日包上。過時即除下,遲則起泡矣。須發過3-5次後方可用,此藥倘早用之,恐風邪未淨,終有後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絕瘧膏,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斑蝥1個(去頭足翅),紅棗1個(去核)。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