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洗方

XUN X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4%
胃經 14%
肝經 13%
小腸經 5%
心經 5%
膀胱經 4%
腎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小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燻洗方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清熱解毒: 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消腫、解毒止癢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桑白皮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癢,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潤燥止癢: 桑白皮能滋潤皮膚,緩解乾燥、瘙癢等症狀。對於因皮膚乾燥引起的瘙癢,桑白皮能起到潤燥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緩解瘙癢症狀,促進皮膚恢復。

燻洗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源於其獨特功效:

  1.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例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等,白芷能有效驅散寒邪,止痛消腫。
  2. 消腫生肌: 白芷亦具消腫生肌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感染、潰瘍等,白芷可配合其他藥材,加速傷口修復。

綜上所述,白芷在燻洗方中能發揮祛風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以及外傷感染等症狀具有重要作用。

燻洗方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之效。燻洗時,赤芍的藥力可透過蒸汽滲入患處,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瘍等,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燻洗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燻洗方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烏藥能有效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烏藥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進而減輕疼痛和腫脹。對於因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烏藥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燻洗方中加入烏藥,能發揮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寒濕凝滯、血瘀不通所致的疼痛腫脹,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燻洗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表散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或風熱外邪引起的皮膚病症,如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等,荊芥能有效驅散風邪,緩解症狀。
  2. 消腫止痛: 荊芥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瘀血等,荊芥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燻洗方中加入荊芥,可起到解表散風、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的皮膚病症。

燻洗方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表化濕:藿香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作用。燻洗方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暑溼所致的皮膚病,藿香可通過燻蒸的方式,將藥力滲透到皮膚,起到解表散寒、祛除溼邪的作用。

2. 芳香闢穢:藿香氣味芳香,具有闢穢止臭的作用。燻洗方常用於治療皮膚感染、潰爛等疾病,藿香的芳香之氣可起到殺菌抑菌、消炎止癢的作用,並能改善患處的氣味,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綜上所述,燻洗方中加入藿香,可發揮解表化濕、芳香闢穢的作用,有利於治療相關疾病,並改善患者的症狀。

主治功效


燻洗方主治功效分析

燻洗方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疾病:

一、腸痔

包含腸痔生核腫痛、諸痔有頭疼痛不可忍等症狀。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桃皮、李皮、萹蓄、苦參、槐花、艾葉、荊芥、枳殼、木鱉子仁、瓦松、黑礬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減輕痔瘡引起的腫痛症狀。
  • 活血化瘀,通便止血: 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蓮蓬、白礬等藥物具有收斂止血、軟堅散結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痔瘡出血、腫脹等症狀。
  • 殺蟲止癢: 部分方劑中使用了殺蟲藥物,例如蜣螂、冰片等,可以殺滅寄生蟲,緩解肛門瘙癢症狀。

二、腳氣

治療原理: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防風、蛇牀子、黃耆、木通、荊芥、莽草等藥物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腳氣引起的腫痛、麻木等症狀。

三、癰疽發背、瘰癧臁瘡、湯燙火燒等瘡瘍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忍冬藤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促進膿液排出。
  • 活血化瘀,生肌斂瘡: 乳香、沒藥、硃砂、雄黃、麝香、熊膽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斂瘡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
  • 殺菌止癢: 雲母膏等外用藥物可以殺滅細菌,緩解瘙癢症狀。

四、脫肛

治療原理:

  • 益氣固脫: 內服益氣湯等方劑,可以補益氣血,增強提託之力,有助於脫肛回納。
  • 溫經散寒,收斂固澀: 外用燻洗方,可以溫暖局部,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局部組織的收斂作用。

五、楊梅瘡、麻風等皮膚病

治療原理:

  • 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土鹼、綠豆、苦參皮、過牆草、側柏葉、家艾葉、花椒、蒼耳草、老松毛、朴硝等藥物具有解毒殺蟲、祛風止癢的作用,可以緩解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

六、風眼爛弦、時氣赤眼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黃連、川芎、荊芥穗、蔓荊子、五倍子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眼部炎症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

七、疝氣

治療原理:

  • 行氣活血,散寒止痛: 苦參、紫蘇葉、石菖蒲、大黃、皮硝等藥物具有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疝氣引起的疼痛症狀。

八、傷寒狐惑病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枳殼、苦參、槐白皮、柳白皮、桑根白皮、桃白皮、雄黃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作用,可抑制傷寒狐惑病的病原體,緩解症狀。

總結

燻洗方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益氣固脫、溫經散寒等作用機制,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外科瘡瘍、皮膚病、肛腸疾病等。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藥物的燻蒸和洗滌作用,使藥效直達病竈,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桑白皮(殺傷此為主)、白芷1兩半,赤芍2兩,烏藥(腫骨痛此為主)、左纏藤、荊芥、橘葉、藿香(臭爛加此)、桕葉根。
如洗金瘡,加荊芥、桑白皮;臭,加藿香;毒瘡,加烏柏根皮。
上銼散。
隨證加減。每藥1兩重,用水2碗煎,溫溫用瓶斟洗。如傷損遍身,重者,可於小房內無風之處,用火先燒紅大磚數片,先用熱藥湯熏洗,如氣息溫,又用紅磚逐旋,淬起藥氣令熱,得少汗出為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本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陰道白斑症癤和癰背部膿瘡全身酸痛四肢感到疼痛四肢關節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熏洗方, 出處:《仙傳外科集驗方》。 組成:桑白皮(殺傷此爲主)、白芷1兩半,赤芍2兩,烏藥(腫骨痛此爲主)、左纏藤、荊芥、橘葉、藿香(臭爛加此)、桕葉根。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諸瘡,打破傷損骨斷,未破或未斷而腫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