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珠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為活血化瘀、舒筋活絡。其中,花椒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具有特定的藥用價值。
首先,花椒擁有溫暖身體的特性,能夠驅散寒邪,對於寒凝血瘀的情況有顯著療效。寒性體質或者因寒冷引起的疼痛,使用含有花椒的方劑,能有效緩解不適。
其次,花椒中的揮發油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功能,能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感染的風險。在中醫理論中,若身體內部有炎症或瘀血,則四周的經絡會阻塞,從而影響氣血運行,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這一情況。
最後,花椒的芳香特性也能增強方劑的口感與使用體驗,使制劑不僅有效,亦更加適口。因此,在龍珠膏的方劑中加入花椒,是根據其良好的藥性與協調作用所作出的選擇。
龍珠膏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能溫補心陽,助陽氣升騰,對於陽氣虛衰、寒凝血脈、心陽不振所致的肢冷畏寒、面色蒼白、脈微細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附子還能通經活絡、止痛消腫,對寒濕痺痛、腰膝冷痛、四肢麻木等病症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龍珠膏方劑中加入附子,旨在溫補陽氣,散寒止痛,增強藥效。
龍珠膏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其祛風濕、止痛、散寒之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祛風濕痺,止痛,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關節不利等症有顯著療效。
此外,烏頭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然而,烏頭為劇毒藥物,需嚴格控制用量,且需經專業醫師辨證施治,方可安全使用。
龍珠膏方中加入巴豆,乃取其峻下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痰之功。
此方多用於治療積滯內阻、腸胃不暢等病症。巴豆能強力刺激腸道蠕動,將積滯之物排出體外,並可藉由其辛熱之性,溫通經絡,改善腸胃氣機,達到通腑瀉下的效果。
但巴豆性猛烈,不可隨意服用,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避免產生不良反應。
龍珠膏中添加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發汗解表之效。龍珠膏多用於治療寒濕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桂枝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瘙癢。
- 調和藥性,促進藥效: 龍珠膏中往往含有其他寒涼藥物,桂枝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同時也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
總而言之,桂枝在龍珠膏中扮演著溫經散寒、止痛止癢和調和藥性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龍珠膏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龍珠膏多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脾胃不和、腹脹便溏、心神不寧等症狀,茯苓的健脾利濕功效可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除濕邪,恢復脾胃正常運作。
二、寧心安神: 茯苓同時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濕邪困脾、心神不寧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慌等症狀。龍珠膏中加入茯苓,可以幫助患者安神定志,改善睡眠質量。
龍珠膏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 牡蠣味鹹寒,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作用。對於肝陽上亢、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牡蠣能有效地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輔助龍珠膏的整體功效。
-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 牡蠣還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瘰癧痰核等症狀,牡蠣可以幫助化痰散結,緩解症狀。在龍珠膏中加入牡蠣,可以增強其化痰止咳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龍珠膏方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清熱,涼血止血: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龍珠膏常用於治療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狀,鱉甲的加入有助於平衡藥性,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並起到止血固脫的作用。
-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鱉甲還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一些由熱毒凝結或瘀血阻滯引起的腫塊、疼痛,鱉甲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珠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龍珠膏所載主治「奔豚已結氣塊,堅硬」,屬中醫「癥瘕積聚」範疇,為氣滯血瘀久結成塊之證。古醫籍中「奔豚」除指氣上衝胸之症,亦包含腹內積塊。「堅硬氣塊」提示病位在皮裡膜外,或為痰核瘰癧(如淋巴結腫大)、癭瘤(甲狀腺腫)等體表可觸之結塊,或腹內腫物。此膏外敷,旨在以腐蝕潰堅之法直接消蝕腫塊,屬「膏藥消法」之峻劑。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分析
煎湯藥組(行氣活血、軟堅散結)
- 龍芽草(仙鶴草):苦辛平,古用其根莖解毒消腫,現代研究含鞣質、酚類,具收斂及抗炎作用。
- 棘棗根(酸棗根):苦澀,民間多用於祛風止血,或取其根皮緩解皮膚腫毒。
- 海藻:鹹寒,軟堅散結,含碘可消癭瘤,為治痰核要藥。
- 蘇木:辛甘咸平,活血祛瘀,《本草綱目》載其「破血散結」,助消散積塊。
此組煎湯為基礎,先以行氣活血、化痰軟堅之性滲透病所,為後續灰汁腐蝕開路。
灰汁淋煎組(腐蝕消潰)
- 桑柴灰、石灰、蒼耳草灰:三者皆含強鹼性成分(如碳酸鈣、氫氧化鉀),古代用以「蝕惡肉」。石灰腐蝕力強;桑灰兼祛風濕;蒼耳灰解毒,協同形成高滲透性腐蝕基質。
- 草紙、皮紙過濾:去除粗渣,取精微灰汁,減低對周邊組織刺激。
此步驟將礦物與植物灰燼提煉成「鹼性腐蝕液」,為膏體核心攻堅力量。
成膏添藥組(加強穿透、斂瘡生肌)
- 巴豆霜:辛熱大毒,蝕瘡潰膿,《外科正宗》多用於拔毒。
- 白丁香(雀糞):苦溫,消積除脹,古方用其腐蝕贅疣。
- 石膏:清熱收斂,中和部分烈性並緩解灼痛。
- 麝香、輕粉:辛香走竄,助藥透皮,輕粉(含氯化亞汞)殺蟲攻毒。
此組進一步增強破潰效能,同時調節腐蝕速度,避免過度損傷。
整體治療邏輯
- 逐層攻堅:先以煎湯軟化結塊,繼用灰汁腐蝕表皮,終以猛藥穿透核心,階梯式瓦解堅結。
- 腐潰並舉:巴豆、石灰等「腐去死肌」,麝香、石膏「生新斂瘡」,符合中醫「去腐生肌」外科原則。
- 局部截斷:針對氣滯血瘀痰凝之「標」,直接截斷病理產物,外治代內消,尤適頑固結塊。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外科思維,針對「堅硬難消」之證,捨內服緩圖而取外治峻攻,誠為癥瘕外治之猛劑。
傳統服藥法
龍芽草5兩,棘棗根5錢,海藻2錢5分,蘇木5錢。
上切細,量水20碗,煎至12-13碗,濾去滓。又用桑柴灰2碗半、石灰2碗半、蒼耳草灰2碗半,以草紙二層,皮紙二層,放羅底,次置灰於上,用煎湯熱淋,取灰汁十碗許澄清,入鍋內煎成膏,用巴豆霜、白丁香、石膏、麝香、輕粉,瓷罐子收貯。
每用取敷核上,再敷即去舊藥並靨,再上新藥,其核即潰而愈。根小者,但只塗藥於根上,其核自潰。若痛瘍自潰者,其核猶存,先用鐵烙燒赤,烙去破核猶存者並肉潰處,次用本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龍珠膏性熱,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珠膏,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 組成:龍芽草5兩,棘棗根5錢,海藻2錢5分,蘇木5錢。 主治:瘰癧。
龍珠膏, 出處:《四聖心源》卷六。 組成:川椒5錢,附子5錢,烏頭5錢,巴豆3錢(研去油),桂枝5錢,茯苓8錢,牡蠣5錢,鱉甲5錢。 主治:奔豚已結氣塊,堅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