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丹

木瓜丹

MU GUA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7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4%
膀胱經 19%
肺經 16%
脾經 14%
心經 7%
肝經 7%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瓜丹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性:

  1. 消食健胃: 木瓜富含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2. 活血通絡: 木瓜性溫,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

因此,將木瓜加入木瓜丹中,可有效提高其消食健胃及活血通絡的效果,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木瓜丹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木瓜丹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而羌活的疏風散寒作用可以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瘙癢、疼痛等症狀。
  2.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 羌活還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木瓜丹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紅花等,羌活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木瓜丹」方劑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獨活味辛性溫,善於祛風濕、通經絡,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木瓜丹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獨活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起到協同作用。
  2. 配合木瓜,增強療效:木瓜性溫味甘,具有健脾消食、舒筋活絡的功效。獨活則偏於祛風除濕,兩者合用,既能祛風寒濕邪,又能舒筋活絡,有助於改善病患的整體症狀,增強療效。

木瓜丹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木瓜性平,善於消食化積,但對於寒性體質或脾胃虛寒者,單用木瓜恐難以溫陽散寒,故加入附子,以其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功效,助木瓜溫中散寒,增強藥效。

2. 促進藥力:附子性熱,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促進木瓜的藥效發揮,使藥力更深入、更迅速地作用於病變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木瓜丹中加入附子,不僅可以溫陽散寒,更可促進藥力,使其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瓜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腳膝疼重,不能遠行久立」,属中醫「痹證」「痿證」範疇,尤以下肢氣血瘀阻、風寒濕邪侵襲或腎氣不足所致。腳膝沉重疼痛、活動受限,多與肝腎虧虛、經絡不暢相關,或因寒濕凝滯筋骨,氣血運行不暢。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宣州木瓜

    • 味酸溫,歸肝、脾經,傳統用於舒筋活絡、化濕和胃。
    • 此方以木瓜為容器,填艾蒸製,取其「柔筋」之效,配合艾之溫通,深入筋骨驅寒濕。
  2. 臣藥:羌活、獨活

    • 羌活(1兩)性辛溫,善走太陽經,散表寒、祛風濕,治上半身痹痛;獨活(2兩)性辛散,主入少陰經,長於治下半身風寒濕痹。
    • 二者比例(1:2)著重下肢痹痛,風寒濕並除,助木瓜通絡止痛。
  3. 佐藥:炮附子

    • 大熱之品,通行十二經,溫腎陽、逐寒濕,助君臣藥溫通經絡,固護腎氣以壯筋骨。

製法與治療原理

  • 蒸製工藝:木瓜填艾蒸爛,使艾葉溫透藥性入木瓜,強化溫經散寒之效;後搗膏為丸,緩釋藥力。
  • 配伍邏輯
    • 祛邪:羌活、獨活散風濕,附子溫化寒凝,直擊痹證病機。
    • 扶正:附子補腎陽,木瓜柔筋養肝,暗含「肝主筋」「腎主骨」之調理。
    • 協同作用:艾葉與附子增強溫通,木瓜酸性斂降,防辛溫過散,共奏「調血脈」之效。

總治則
以溫通祛濕為主,輔以補腎柔筋。針對寒濕痹阻於下焦,兼腎氣不足之證,透過散寒濕、通經絡、益肝腎,改善下肢功能。丸劑緩圖,契合慢性痹證需長期調理之特點。

傳統服藥法


宣州木瓜1個(杜木瓜大者亦可用),羌活1兩,獨活2兩,附子(炮)半兩(同為末)。
補腎氣,調血脈。
將木瓜取出瓤隔,切去蓋子,用好熟艾填在木瓜內,須滿實,卻用蓋子復之。竹枝簽定,飯既上蒸爛。入羌活、獨活、附子末。先桿木瓜令爛,下藥末搗成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粒,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木瓜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木瓜丹,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上。 組成:宣州木瓜1個(杜木瓜大者亦可用),羌活1兩,獨活2兩,附子(炮)半兩(同爲末)。 主治:補腎氣,調血脈。主治:腳膝疼重,不能遠行久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