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頂禮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生津: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頂禮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性疾病,而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解體內熱毒,同時滋陰生津,緩解因熱毒耗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頂禮散中其他藥材如黃芩、丹皮等,也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生地黃與這些藥材配合,能夠協同作用,加強清熱涼血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的疾病。
頂禮散方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瀉: 五倍子味苦澀,性寒,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其富含鞣質,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澱,減少腸道水分分泌,並抑制腸蠕動,達到止瀉目的。
- 清熱解毒: 五倍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抑制腸道內細菌生長,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腹瀉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頂禮散中加入五倍子,可有效發揮其收斂止瀉及清熱解毒的作用,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目的。
頂禮散中包含紫菀,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潤肺止咳: 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潤肺燥,止咳化痰,對於燥邪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少、咽癢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 宣肺通竅: 紫菀氣味芳香,能宣通肺氣,開達鼻竅,對於鼻塞、流涕、嗅覺失靈等症狀,亦有一定緩解作用。
頂禮散中,紫菀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潤肺止咳、宣肺通竅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頂禮散方劑中包含苦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苦參能有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並殺滅病原微生物,達到治癒目的。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頂禮散中其他藥物如黃柏、蛇牀子等也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苦參與之搭配使用,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
頂禮散中加入青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頂禮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病症,青黛在此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控制熱毒蔓延,促進創面癒合。
二、 活血化瘀:青黛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幫助血液循環,促進局部血液流通,消腫止痛。對於一些因熱毒瘀結導致的腫痛,青黛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幫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痛症狀。
頂禮散中加入大青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瀉火解毒,散瘀消腫,對於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引藥入絡、增強藥效:大青鹽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能將其他藥物的藥效引導至病竈部位,增強藥物的療效。同時,其鹹味還能促進藥物滲透,加速藥效發揮。
總之,大青鹽在頂禮散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引藥入絡、增強藥效的雙重角色,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頂禮散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原因在於桑白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其可疏散肺氣,止咳化痰,對於風寒犯肺、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利水消腫: 桑白皮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對於痰濕阻肺、水氣鬱積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水腫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頂禮散中加入桑白皮,可以起到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頂禮散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頂禮散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頭面部疾病,如癤腫、丹毒、口瘡等,冰片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炎症反應。
- 開竅止痛: 冰片芳香走竄,能開竅醒神,並具有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上攻導致的頭部疼痛、昏迷等症狀,冰片可以開竅醒神,並止痛止癢,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總而言之,冰片在頂禮散中起到清熱解毒、開竅止痛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頂禮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陰陽相搏,其氣失守,上盛下寒,便痢不禁」,意指人體陰陽失調,氣機紊亂,表現為上部有熱(如煩躁、口乾),下部虛寒(如腹冷、泄瀉),導致下痢不止、痢疾滑脫難禁。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虛氣陷與腸道不固,兼有濕濁阻滯或寒熱錯雜之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方中藥物可分為健脾祛濕、澀腸止瀉、行氣調中三大類:
- 健脾祛濕:
- 白朮、白茯苓:補脾益氣,燥濕利水,針對中焦虛弱、水濕停滯。
- 白扁豆(薑汁製):增強健脾化濕之功,兼能和中止瀉。
- 澀腸固脫:
- 訶子、罌粟殼(蜜炙):收斂固腸,止瀉痢。訶子苦澀,斂肺澀腸;罌粟殼強力止瀉,蜜炙緩其燥烈之性。
- 行氣溫中:
- 草果子:溫中燥濕,破氣消積,化解寒濕鬱滯。
- 木香(煨製):行氣止痛,煨後減其辛散,專注調理腸胃氣滯。
- 陳皮:理氣健脾,助運化濕濁。
2. 方義推導
- 標本兼治:
- 治標:以訶子、罌粟殼急則治標,固澀滑脫之瀉痢。
- 治本:白朮、茯苓、扁豆補脾祛濕,從根本恢復運化功能;草果、木香、陳皮調暢氣機,防過澀留邪。
- 寒熱並調:
草果子性溫,可溫散下寒;白朮、茯苓性平,不助熱亦不增寒,適於上熱下寒之證。 - 劑型與服法:
以粟米飲煎藥,取其甘平養胃之性,輔助藥力溫和發揮;空腹服之,使藥力直達腸腑。
三、可能功效擴展
根據組方邏輯,本方除主治「便痢不禁」外,亦可能適用於:
- 久瀉久痢:因脾虛氣陷、腸道失固所致者。
- 寒濕型泄瀉:伴腹冷、苔白膩、脈沉遲。
- 腸道氣機紊亂:如腹脹痛、裡急後重,屬虛實夾雜者。
四、配伍特點
本方澀而不滯,在固腸的同時配伍行氣藥(木香、陳皮),避免收斂過度導致氣滯;補瀉兼施,既用白朮、茯苓補虛,又以草果、木香祛濕行滯,體現「通因通用」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草果子1分,白朮半兩,白茯苓半兩,訶子1分,陳皮1分,木香1分(濕紙裹煨),白扁豆(生薑自然汁煮,去皮,炒)1分,罌粟殼(蜜蘸,慢火炙7次)1錢半。
固腸胃。
上為末。
每服5錢,濃煎粟米飲1大盞,同藥煎7分,空心溫服。
方中白朮用量原缺,據《奇效良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陰陽相搏,其氣失守,上盛下寒,便痢不禁。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頂禮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 頂禮散(《雞峰》卷二十一。)出處:《雞峰》卷二十一。組成:生乾地黃1兩,五倍子半兩,紫菀半兩,苦參半兩,青黛半兩,青鹽半兩,黑錫半兩,桑白皮灰半兩,龍腦少許。主治:烏鬚發,牢牙齒。 。 主治:烏鬚發,牢牙齒。
頂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衛生寶鑑》。 組成:草果子1分,白朮半兩,白茯苓半兩,訶子1分,陳皮1分,木香1分(濕紙裹煨),白扁豆(生薑自然汁煮,去皮,炒)1分,罂粟殼(蜜蘸,慢火炙7次)1錢半。 主治:固腸胃。主治:陰陽相搏,其氣失守,上盛下寒,便痢不禁。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