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子湯

大麻子湯

DA MA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6%
脾經 26%
大腸經 21%
肺經 15%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麻子湯」中使用「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腸通便: 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便祕、腸燥便祕等症狀,火麻仁能滋潤腸道,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的痛苦。
  2. 滋養肝腎: 火麻仁含有豐富的油脂、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滋養肝腎、益精血的作用。對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頭髮早白等症狀,火麻仁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大麻子湯」使用「火麻仁」,是為了發揮其潤腸通便、滋養肝腎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大麻子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消積:檳榔性溫,味辛,具有驅蟲消積、行氣利水的功效。對於因蟲積導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促進消化,緩解症狀。
  2. 消食導滯:大麻子湯的主要功效是消食導滯,而檳榔具有助消化、促進排泄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食積,促進食物消化吸收,進一步增強藥效。

總而言之,檳榔在大麻子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有助於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麻子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大麻子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性溫,能溫中散寒,與大麻子相配,可緩解其寒性,避免傷脾胃。
  2. 增強功效: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功效。在治療風寒感冒、脾胃虛寒等症狀時,與大麻子搭配使用,能更好地發揮藥效,促進病症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麻子湯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腳氣脹滿,妨悶喘促」,屬中醫「腳氣病」範疇。古代所稱腳氣,多因濕濁、水飲或風毒壅滯下焦,氣機不暢,上攻胸腹所致。症見下肢腫脹(脹滿)、胸膈痞塞(妨悶)、呼吸急促(喘促),其病機關鍵在於「濕濁壅滯,氣機升降失常」。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瀉下通滯

    • 大麻子仁(火麻仁):潤腸通便,導濕濁從下而解。
    • 大黃(醋炒):瀉熱通腑,配伍芒消(芒硝)增強瀉下之力,使濕熱濁邪從大便排出。
    • 芒消(後下):軟堅瀉下,與大黃協同「通利二便」,分消濕濁。
  2. 宣肺利水

    • 麻黃:開宣肺氣,提壺揭蓋,助水濕從汗而泄;兼能平喘,針對「喘促」。
    • 升麻:升清降濁,與麻黃一升一宣,調暢氣機。
  3. 化痰開竅

    • 射乾、菖蒲:化痰濕、開壅塞,針對「妨悶」。射乾清熱解毒,菖蒲醒脾化濕,合用通利上中二焦氣機。
  4. 調和藥性

    • 炙甘草: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兼能益氣和中,防瀉下傷正。

配伍邏輯
本方以「通利二便、宣肺化濕」為核心,結合「升清降濁」之法:

  • 上焦:麻黃、升麻宣肺升陽,射乾、菖蒲化痰開竅。
  • 中下焦:大黃、芒消、大麻子仁通腑瀉濁,輔以豉(淡豆豉)輕清透邪。
  • 諸藥協同,使濕濁從汗、便分消,氣機得暢,則脹滿喘悶自除。

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思路可類推於「濕濁壅滯」之水腫、喘滿,然須辨明濕熱偏盛與正氣虛實。古人用「微利為度」,即強調中病即止,防過瀉傷正,體現「逐邪不傷本」之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麻子仁(微炒)1兩,升麻1兩,射乾1兩,菖蒲1兩,甘草(炙)1兩,麻黃(去根節)1兩,大黃(銼碎,醋炒)1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豉半合,同煎至7分,去滓,下芒消1錢,更煎1兩沸,空心、日午、近晚各1服。以微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坐骨神經痛腳氣病瘧疾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咳嗽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大麻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組成:大麻子(炒)1錢,檳榔末1錢,生薑汁1合。 主治:腳氣脹滿,妨悶喘促。

大麻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大麻子仁(微炒)1兩,升麻1兩,射乾1兩,菖蒲1兩,甘草(炙)1兩,麻黃(去根節)1兩,大黃(銼碎,醋炒)1兩。 主治:腳氣瘴氣,乍寒乍熱,狀似瘧疾,腳腫氣上攻,心悶咳嗽,筋緩痹;腳弱風毒面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