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戟洗湯以「大戟」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 攻堅逐瘀:大戟性峻猛,具有破血逐瘀、消腫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清除瘀血積聚,疏通經絡,故為方中主藥,以攻堅逐瘀之勢,解決病患之根本。
- 引藥入深:大戟性寒,入腎經,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強的療效。此方旨在治療深層病竈,因此需以大戟引藥入深,方能藥到病除。
大戟洗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針對皮膚濕疹、瘡瘍等病症發揮以下作用:
- 清熱燥濕: 苦參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有效去除濕熱之邪,改善濕疹、膿皰等皮膚病的濕熱症狀。
- 殺蟲止癢: 苦參具有殺蟲功效,對於因蟲咬或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瘙癢、皮疹,能起到抑菌止癢的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因此,苦參在中藥方劑大戟洗湯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皮膚濕疹、瘡瘍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戟洗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記載主治「中風發熱」,此「中風」非現代醫學之腦血管意外,而是指外感風邪或風熱之邪侵襲肌表,導致發熱、皮膚腫脹或瘡瘍等症狀。此方為外洗劑,透過清熱解毒、瀉火消腫、祛風除濕等作用,改善皮膚或肌表因風熱蘊結所致的紅腫熱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組成與功效
- 大戟(4兩):瀉水逐腫、通利血脈,外用可消散皮膚腫毒。
- 莽草(2兩):祛風止痛、殺蟲解毒,古代多用於皮膚瘡癢及風濕痹痛。
- 茵芋(2兩):祛風濕、止痹痛,輔助緩解風邪夾濕引起的腫脹。
- 大黃(2兩):瀉熱解毒、活血祛瘀,外洗可清熱消腫。
- 黃連(2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熱毒蘊結之證。
- 芒消(2兩):軟堅散結、清熱瀉火,助大黃瀉熱並消散局部腫硬。
- 葶藶子(2兩):瀉肺行水,藉宣通之性協助消腫。
- 皂莢(2兩):祛痰開竅、散結消腫,外用可刺激局部氣血流通。
(2)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大黃、黃連、芒消協同清瀉實熱,針對「發熱」與熱毒蘊結。
- 祛風除濕為輔:莽草、茵芋疏散風邪,改善風濕或風熱鬱表之腫痛。
- 消散腫結為用:大戟、葶藶、皂莢通利水濕、破結消腫,直接作用於局部病竈。
(3)外治機理
本方以「煮湯外洗」施治,利用藥物之辛散苦降特性,透過皮膚吸收:
- 清熱透邪:黃連、大黃等藥直接接觸患處,清解表層熱毒。
- 活血消腫:大戟、皂莢等刺激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脹消散。
- 祛風止癢:莽草、茵芋緩解風邪引起的皮膚不適。
(4)推論適應症狀
雖原文簡述「中風發熱」,但從藥物組合推斷,可能適用於:
- 風熱瘡瘍:皮膚紅腫熱痛,或伴隨發熱(如癰腫初起)。
- 濕熱痹證:關節腫痛、皮膚發熱,屬風濕熱邪鬱滯者。
- 表熱鬱結:外感風熱未解,邪氣壅滯於肌表,局部觸之灼熱。
三、總結
「大戟洗湯」以瀉熱解毒、祛風消腫為核心,透過外洗使藥力直達病所,適用於風熱或濕熱蘊結肌表之證。其組方體現「外治通內邪」的思維,結合清熱、祛風、逐水三法,針對局部腫熱發揮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大戟4兩,莽草2兩,茵芋2兩,大黃2兩,黃連2兩,芒消2兩,葶藶2兩,皂莢2兩。
嚼碎。以水1鬥5升,煮得1升,絞去滓,洗腫上,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大戟洗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大戟、苦參等分。 主治:中風發熱。
大戟洗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範汪方》。 組成:大戟4兩,莽草2兩,茵芋2兩,大黃2兩,黃連2兩,芒消2兩,葶藶2兩,皂莢2兩。 主治:身面卒洪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