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朱散

真朱散

ZHEN Z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2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20%
腎經 20%
胃經 9%
肝經 9%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真朱散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古人認為其可清心火,降逆氣,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解毒止痛: 硃砂還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解毒消腫,止痛止癢。在真朱散中,其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治療外傷感染、毒蟲咬傷等症狀。

真朱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 溫中散寒

真朱散以硃砂為君藥,主治心火亢盛、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然而,硃砂性寒,若單用易傷脾胃,且寒性入心,恐加重心寒之症。乾薑辛溫,可溫脾胃、散寒邪,並能溫通心陽,緩解心寒之症,協同硃砂,達到溫心安神之效。

此外,乾薑還可 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好地發揮,更利於藥物到達病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真朱散主治「目白膚風淚下」及「目翳覆瞳,睛不見物」,此兩類症狀可歸納為:

  1. 外障目疾:如結膜(白睛)充血、分泌物增多(風淚)、角膜或晶狀體混濁(目翳),導致視力模糊甚至失明。古代所謂「白膚風淚」可能類似今之結膜炎、角膜炎或淚囊炎;「翳覆瞳」則類似白內障或角膜瘢痕。
  2. 翳膜遮睛:屬痰濕瘀阻或風熱上攻所致,症狀為眼表異物感、流淚畏光,嚴重時遮蔽瞳孔。

此方定位為「外用散劑」,直接施於目眥,以祛風退翳、解毒收澀為核心功效。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光明朱砂(半兩)

  •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心經,具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
  • 外用機理:朱砂含硫化汞,古代認為其「光明」特性可透達眼翳,抑制局部炎症(如結膜充血)。其微寒屬性亦能清熱,對抗「風熱上攻」之病機。

2. 貝齒(炭燒為末,5枚)

  • 性味歸經:鹹平,傳統用煅燒後貝殼(如牡蠣)斂瘡、化痰軟堅。
  • 外用機理:炭化後生成鹼性氧化鈣,可中和分泌物酸性,收斂濕濁(如淚液過多);另可磨蝕表面翳膜(物理性去腐生新)。

3. 衣中白魚(7枚)

  • 考據:或為「衣魚」(書蟲,古稱「蟫魚」),《本草綱目》載其鹹溫,能「明目退翳」。
  • 外用推測:其體表可能含甲殼素或酶類,具輕度腐蝕性,輔助剝離黏附性翳膜;或藉蟲類走竄之性,促進藥力滲透。

4. 乾薑(3銖)

  •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肺經,溫中散寒。
  • 外用機理:少量乾薑可反佐朱砂寒性,辛散之力能行氣活血,改善眼周氣血瘀滯;其揮發油成分或刺激局部循環,加速代謝產物清除。

三、方劑配伍邏輯與作用層次

  1. 清熱與溫散並行
    • 朱砂清熱為主,乾薑辛溫為輔,形成「寒熱反佐」,避免過寒冰伏病邪。
  2. 腐蝕與收斉共濟
    • 貝齒炭末、衣中白魚均具輕度腐蝕性,可去除表層混濁物;同時貝齒炭能吸附分泌物,乾薑收澀淚液,標本兼顧。
  3. 局部刺激與修復
    • 藥物研粉後顆粒可能機械性摩擦眼表,促進代謝;朱砂抑菌、乾薑改善微循環,協同修復損傷。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腐去新生」的傳統外治思路,針對翳膜黏附、濕濁壅滯之證,通過直接作用於病所,達到退翳明目之效。

傳統服藥法


光明朱砂半兩,貝齒5枚(炭上熟燒為末),衣中白魚7枚,乾薑3銖。上四味於新瓷鉢內研之,厚帛三下為散。
仰臥,令人取小指爪挑少許入目中,取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真朱散, 出處:《千金》卷六引《删繁方》。 組成:光明朱砂半兩,貝齒5枚(炭上熟燒爲末),衣中白魚7枚,乾薑3铢。 主治:目白膚風淚下。目翳覆瞳,睛不見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