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眼丹砂膏

點眼丹砂膏

DIAN YAN DAN SHA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3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肺經 20%
腎經 20%
脾經 20%
胃經 10%
肝經 10%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點眼丹砂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眼部不適和炎症的治療,其中硃砂是其重要成分之一。硃砂,即赤色汞華,具有清熱解毒、明目消腫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眼睛是心的門戶,經常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各種眼疾。而硃砂的使用,正是基於其獨特的性質,能夠針對眼部的熱毒問題進行調理。硃砂能有效地抗菌消炎,並且有助於改善眼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眼部的紅腫與疼痛。此外,它還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能夠緩解因眼部不適所引起的焦慮情緒。因此,硃砂在點眼丹砂膏中的應用,使得該方劑不僅能快速緩解眼部症狀,也有助於恢復眼睛的健康,呈現出中藥方劑在實際應用中的智慧和有效性。

點眼丹砂膏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1. 溫經散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微循環,有助於緩解因寒邪侵襲而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
  2. 止痛止癢: 乾薑辛溫走竄,能祛除風寒濕邪,對於眼部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因此,點眼丹砂膏中加入乾薑,有助於增強藥效,更全面地治療眼部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點眼丹砂膏] 主治「目珠子卒脫出,并有青翳」:
此為急性眼疾,古稱「目珠子脫出」或「睛凸」,類似現代眼球突出、外傷性眼脫位或急性青光眼等症;「青翳」則屬黑睛(角膜)混濁或白睛(結膜、鞏膜)充血泛青之症,可能伴隨炎症、瘀血或眼壓升高。此方外用以鎮靜、消腫、退翳為核心目標。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丹砂(硃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
    • 作用:古以丹砂为「安魂魄、明目」之品,其色赤入血分,研末外用可清熱解毒、鎮靜局部充血。《本草綱目》載其治「目痛、目翳」,推測其能降火退赤,緩解目睛突腫之急症。
  2. 蕤仁

    • 性味:甘溫。
    • 作用:專入肝經,為眼科要藥,《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治心腹邪熱,目赤痛傷淚出」。去皮後質潤,能滋養目睛,緩解乾澀腫痛,配合丹砂寒溫互制,防辛燥傷陰。
  3. 胡粉(鉛粉)

    • 性味:辛寒,有毒。
    • 作用:炒後燥性減,古用其收斂生肌、乾濕止癢。《本草拾遺》載其「治目翳」,可能透過吸附滲液、減輕局部水腫,輔助消翳。
  4. 龍腦(冰片)

    • 性味:辛涼。
    • 作用:芳香走竄,穿透力強,《海藥本草》稱其「主明目,去目赤翳」。能引藥直達病所,散鬱火、開結滯,緩解眼壓高所致脹痛。

全方配伍邏輯

  • 藥性協同:丹砂、龍腦清熱鎮靜,蕤仁潤養,胡粉收斂,共奏清熱消腫、退翳定痛之效。
  • 劑型設計:以真酥(動物脂肪或酥油)調膏,柔潤黏附眼表,延長藥效,且避免粉劑刺激。
  • 治療思路:針對「熱鬱血瘀」之急性目疾,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潤養收斂,防止火毒傷陰。外用直達病所,避開內服毒性風險。

此方體現古代眼科「急則治標」之策,結合清熱、潤燥、收斂三法,緩解睛突翳障之急症。

傳統服藥法


丹砂(研)半兩,蕤仁(去皮)3分,胡粉兩棋子大(火上炒)半錢,龍腦(研)半錢。
上合研,以真酥調如膏,再研勻,瓷合盛,勿令泄氣。
每點黍米許,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點眼丹砂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丹砂(研)1分,乾薑(炮,搗)1分,越燕屎(研)1分。 主治:目珠子卒脫出,並有青翳。

點眼丹砂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丹砂(研)半兩,蕤仁(去皮)3分,胡粉兩棋子大(火上炒)半錢,龍腦(研)半錢。 主治:風毒衝目赤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