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苓散
DIAO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精義》卷下引陳宮寶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17)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釣苓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
釣苓散主治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它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藉由溫暖脾胃的功能來抑制嘔吐。此外,乾薑還有助於化解寒濕,改善腹痛、腹瀉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釣苓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釣苓散記載主要用於「惡瘡,久治不癒」,即頑固性瘡瘍、潰瘍、癰疽等皮膚瘡瘍病症,多因濕毒蘊積、氣血瘀滯或陽氣虛衰所致,瘡面長期不癒合,或膿水淋漓。此方以外用為主,透過乾撒瘡口或調膏外貼,達到解毒斂瘡、生肌收口之效。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分析
1. 井鹽(1兩)
- 性味功效:鹹寒,入腎經。古代外用鹽多取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軟堅散結之功,且能燥濕斂瘡,對潰瘍膿血具有收澀作用。
- 治療原理:高滲透性可抑制瘡面細菌滋生,促進壞死組織脫落,加速瘡口清潔。
2. 無心草(2兩)
- 考證:無心草可能為「木賊草」或「問荊」的別稱,性平味甘苦,傳統用於清熱利濕、止血消腫。
- 治療原理:若為木賊草,其粗糙表面可助祛腐生新;若為問荊,則具收斂止血之效,適用於瘡面滲液。
3. 乾薑(2兩)
- 性味功效:辛熱,入脾、胃、肺經。外用能溫通經絡、散寒化瘀,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 治療原理:針對瘡瘍久不癒合屬「陰證」者(如瘡色暗紫、膿液清稀),乾薑的溫性可改善局部循環,助化腐生肌。
4. 釣苓根(3兩,主藥)
- 考證:釣苓根疑為「土茯苓」或「鉤藤」的民間別名。
- 若屬土茯苓(甘淡平,解毒除濕),則能清熱解毒、利濕通絡,針對濕毒瘡瘍。
- 若為鉤藤根(甘涼,清熱平肝),則可能取其涼血解毒之效。
- 治療原理:土茯苓可能性更大,因其為古代治療惡瘡要藥(如楊梅瘡、濕熱潰瘍),能滲濕排膿,抑制瘡毒蔓延。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解毒為先:井鹽清熱燥濕,釣苓根(土茯苓)滲濕解毒,針對瘡瘍根本的「濕毒蘊結」。
- 溫通促癒:乾薑辛熱反佐,防止寒涼藥冰伏病邪,尤其適用於久瘡陽虛者,助氣血化生。
- 斂瘡生肌:無心草收濕止血,配伍井鹽的收澀性,加速瘡面癒合。
全方寒溫並用,以「清熱解毒、燥濕收斂」為主,佐以「溫通活血」,適用於濕毒與氣血瘀滯交雜的慢性瘡瘍。
四、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解毒(釣苓根、井鹽)與溫養(乾薑)並行,避免過用寒涼損傷瘡口生機。
- 外用直達:藥物研末外用,集中藥力於患處,符合「瘡瘍外治」的傳統思路。
此方體現中醫「去腐生新」的瘡瘍治療原則,對頑固性瘡瘍兼具清解與修復作用。
傳統服藥法
井鹽1兩,無心草2兩,乾薑2兩,釣苓根3兩。
上為細末。乾
撒於瘡口;或以唾調少許,塗在膏藥上,貼患處。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鈎苓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釣苓散,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引陳宮寶方。 組成:井鹽1兩,無心草2兩,乾薑2兩,釣苓根3兩。 主治:惡瘡,久治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