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心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乃因其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有助於清熱瀉火、平息心火,進而達到鎮心安神之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脾、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心降火,對於因心火熾盛、熱擾心神導致的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心悸不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在鎮心丸方劑中,大黃與其他清熱解毒、養心安神的中藥材配伍,共同發揮鎮心安神、清熱瀉火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鎮心丸方劑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寧心安神: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滲濕止瀉、寧心安神等功效。鎮心丸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心煩不安等症,車前子可清心火、除濕熱,達到寧心安神的目的。
- 利水通淋,降火除煩: 車前子還有利水通淋的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減輕心火上炎導致的心煩不安等症狀。因此,車前子在鎮心丸中,不僅可以寧心安神,更可以起到輔助清熱利濕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鎮心丸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血餘炭為血竭炭化而成,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心丸多用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安、心煩失眠等症狀,而血餘炭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平息心火,緩解心神不寧。
- 止血化瘀: 血餘炭具有止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心血瘀阻的情況。對於心悸、胸悶等症狀,血餘炭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供血,緩解不適。
總之,血餘炭在鎮心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止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平息心火、改善心血瘀阻,從而達到鎮心安神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黃疸鼻衄,小水淋痛,目赤暴腫,或作飛血證」,其病機核心在於 心肝火旺、陰虛內熱兼氣血失攝。
- 黃疸鼻衄:火熱迫血妄行,肝火犯肺則鼻衄,濕熱鬱蒸則發黃疸。
- 小水淋痛:心火下移小腸,灼傷津液,致小便淋澀疼痛。
- 目赤暴腫/飛血證:肝開竅於目,心肝火盛上攻,血熱絡損則目赤腫痛,甚則血溢絡外(飛血)。
此方名「鎮心」,實則 清心瀉火、涼肝安神、益氣養陰,標本兼顧,以平息上擾之火熱,固攝失常之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清熱鎮驚,重鎮安神
- 鐵精:鎮心平肝,解熱毒,針對陽亢風動。
- 龍齒+金銀箔:重鎮潛陽,安魂定驚,治心肝浮火。
- 鉛霜(醋酸鉛):涼鎮降火,古用治吐衄、驚狂(現代知其毒性,已罕用)。
此組藥協同直折火勢,鎮攝浮陽,適用於火熱亢盛之躁動、出血。
二、養陰清熱,涼血生津
- 生地黃+麥門冬:滋心肝之陰,清血分伏熱,治陰虛火旺之本。
- 黃芩:瀉上焦肺火,清熱燥濕,助退黃疸、止衄。
此組藥養陰制火,防重鎮藥傷正,亦針對熱傷陰液之證。
三、益氣安神,調和諸藥
- 人參+茯神:補心氣、寧心神,扶正以抗邪火擾神。
- 甘草:調和藥性,緩和峻烈之品(如鉛霜)。
此組藥益氣固本,避免清降過度耗氣,並助心神安定。
四、宣肺通絡,調暢氣機
- 紫菀:苦辛微溫,宣肺化痰,防火熱煉痰成瘀,亦助通調水道(淋痛)。
此藥為佐使之用,疏通上焦氣機,避免涼遏之弊。
方劑配伍特點
- 「鎮清」與「養益」並行:鐵精、金銀箔等直折火勢,配伍人參、生地等扶正,適合虛實夾雜證。
- 心肝同調:龍齒、黃芩瀉肝火,人參、麥冬養心陰,反映「心肝火旺」的交叉病機。
- 標急治標:針對急性出血(鼻衄)、腫痛(目赤),以重鎮清熱為先,緩則可調整配伍。
總結:此方通過 重鎮降火、滋陰涼血、益氣安神 三重機制,平息內熱亢盛所致諸症,體現「急則治標,兼顧其本」的思路,適用於心肝火熾、陰傷氣耗之熱證出血、煩躁、腫痛。
傳統服藥法
鐵精3分,人參1兩(去蘆頭),茯神1兩,龍齒3分,金箔1分,鉛霜1分半(金銀箔同細研),銀箔1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生乾地黃1兩。
上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食後竹葉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 組成:丁香半分,天竺黃1分,石膏1分,生犀(末)1錢,牛黃少許。 主治:小兒當心硬,或兩脅脹硬不適。
鎮心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五。 組成:川大黃、車前子、亂發灰。 主治:鎮保心氣,寧養神志,宣暢氣血,解諸邪壅。主治:黃疸鼻衄,小水淋痛,目赤暴腫,或作飛血證。
鎮心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銀屑12铢,水銀20铢,牛黃6铢,大黃6分,茯苓3分,茯神2分,遠志2分,防己2分,白蘞2分,雄黃2分,人參2分,芍藥2分,防葵4分,鐵精4分,紫石英4分,真朱4分(一方無牛黃)。 主治:鎮心氣。主治:小心驚癇百病。
鎮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五。 組成:烏鳥屎(又名燕子屎,新瓦焙乾)、京香墨(醋煅)、虎睛、麻黃、豆豉、牛黃、黃蠟、麝香少許,珍珠、地龍(活者,全)、乾蠍10個(炒),南星(作薄片,用童便浸3日,焙)、防風、白鮮皮、猢狲骨、朱砂、風化消(除麝、蠍外)各等分。 主治:小兒諸風,急慢驚癇。
鎮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五引《博濟方》。 組成:金箔30片,銀箔30片,牛黃1錢(研),茯神半兩(去皮),鐵粉半兩(研),龍腦1錢(研),防葵半兩,人參半兩,雄黃1分(研),朱砂半兩(研),犀角1分(銼),大黃1分(蒸),龍齒1錢。 主治:化痰理驚。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搐搦不定,中焦壅熱;大人心神不定,多怔忪。
鎮心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二。 組成:防風5分,人參5分,龍齒5分,川芎1兩,鐵精1兩,當歸1兩,乾地黃5分,黃耆1兩,麥門冬5分(去心),柏子仁1兩,桂心1兩,遠志5分(去心),白鮮皮3分,白朮5分,雄黃1兩(研),菖蒲1兩,茯苓1兩,桔梗1兩,乾薑5分,光明砂1兩(研),鍾乳半兩(研)。 主治:損心不能言語,心下懸急苦痛,舉動不安,數數口中腥,客熱心中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