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五味子丸

大黃五味子丸

DA HUANG WU WEI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3%
肺經 13%
心經 13%
肝經 13%
膀胱經 6%
胃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6%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五味子丸中包含大黃,是因其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方中五味子甘酸,入肺、腎經,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且能收斂大黃之瀉下之力,避免過度瀉下,起到調節作用。因此,大黃五味子丸中加入大黃,一方面可以瀉熱通便,另一方面又可通過五味子的作用,避免過度瀉下,達到瀉熱通便而不傷正氣的目的。

大黃五味子丸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因為其具備以下功效:

  1.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收斂,入肺經,能斂肺氣,止咳喘,對於大黃所致的肺氣虛損,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固精止瀉:五味子有固澀止瀉的功效,能防止大黃過於瀉下,導致脾胃虛弱,甚至出現脫肛、滑精等症狀。

因此,在大黃五味子丸中加入五味子,既能緩解大黃的副作用,又能增強其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黃五味子丸」方劑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利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與方中大黃、五味子等藥物相配,可以加強清熱利濕的作用,促進濕熱之邪排出體外。

二、健脾固腎: 車前子能健脾益腎,利水滲濕,可緩解大黃瀉下的燥性,避免損傷脾腎,起到保護脾腎的作用。與五味子同用,更能增強固腎止瀉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完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五味子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肺臟氣實,心胸壅悶,咳嗽喘促,大腸氣滯」,其核心病機為「肺與大腸氣機壅滯」。

  1. 肺臟氣實:指肺氣宣發肅降失常,鬱而化熱,表現為胸悶、咳嗽、喘促。
  2. 大腸氣滯: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不降則大腸傳導失常,可能伴隨腹脹、便秘等症。
    此方通過瀉肺通腸,調暢氣機,使邪熱從下而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由三味藥組成,藥性與配伍如下:

  1. 川大黃(酒炒)

    • 藥性:苦寒,歸大腸、脾、胃、肝經。
    • 作用:瀉下攻積、清熱瀉火,酒炒後緩其峻下之性,兼能宣散上焦鬱熱。
    • 在此方角色:通瀉大腸積滯,間接降肺氣;肺氣得降,則胸悶咳嗽自緩。
  2. 五味子

    • 藥性:酸溫,歸肺、心、腎經。
    • 作用:斂肺止咳、益氣生津,兼具收斂與宣散雙向調節之能。
    • 在此方角色
      • 與大黃配伍,一散一收,防大黃瀉肺太過,保護肺氣。
      • 酸收之性可緩解喘促,針對「咳嗽喘促」之主症。
  3. 車前子

    • 藥性:甘寒,歸肝、腎、肺、小腸經。
    • 作用:利尿滲濕、清肺化痰,性專降泄。
    • 在此方角色
      • 引肺熱從小便而出,輔助大黃「給邪出路」。
      • 化痰止咳,助五味子平喘,且無斂邪之弊。

三、方劑整體治療思路

  1. 攻補兼施
    • 大黃瀉實,五味子補斂,車前子滲利,三者兼顧「瀉肺不傷正,止咳不滯邪」。
  2. 上下分消
    • 大黃通腑瀉下(從大腸),車前子利尿滲濕(從小便),使熱邪從二便分消。
  3. 肺腸同治
    • 基於「肺與大腸相表裡」理論,通大腸以助肺氣肅降,改善肺系症狀。

四、推論延伸應用

此方雖以「肺實氣滯」為主治,但從組成可推測,亦適用於:

  • 痰熱鬱肺兼輕度便秘者。
  • 咳喘日久,肺氣壅塞而無明顯陰虛者。
  • 大腸氣滯影響肺氣宣降的「臟腑同病」證候。

總結:本方以通降為法,通過瀉下、化痰、斂肺的協同作用,調節氣機升降,體現中醫「通腑以降肺」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五味子1兩,車前子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五味子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五味子1兩,車前子1兩。 主治:肺臟氣實,心胸壅悶,咳嗽喘促,大腸氣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