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柳散

樟柳散

ZHANG LI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5%
心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7%
大腸經 7%
肝經 7%
膽經 7%
胃經 7%
三焦經 7%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樟柳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樟柳散以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為主,陳皮的加入可助於疏通經絡,排除濕氣,促進藥力滲透,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調和藥性:樟柳散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如羌活、獨活等,而陳皮性溫,加入後可起到調節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樟柳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理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樟柳散主治濕熱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而木香能疏理氣機,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並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二、燥濕健脾:木香亦有燥濕健脾之效,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除濕熱,健脾胃,進一步改善濕阻氣滯所致的症狀。

樟柳散方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赤小豆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健脾和胃的功效。樟柳散主治風濕痺痛、筋骨疼痛、關節腫脹等症,而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腫,減少關節積液,減輕腫脹疼痛;同時,赤小豆也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緩解風濕痺痛。

因此,樟柳散中加入赤小豆,可以更好地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樟柳散為古代治療水腫之方劑,茲就其傳統功效、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明確主治「諸般水腫」,意指適用於多種原因引發的水腫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水腫與「水濕停聚」「氣機不暢」相關,此方以行氣利水為核心,尤其適合兼見腹脹、小便不利者。其劑型靈活,可製丸內服或入食療(如鯉魚羹),顯示其應用於慢性水腫調理之特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白樟柳(1斤)

  • 推測藥性:古代文獻中「白樟柳」可能指樟樹嫩枝或柳白皮(如柽柳)。
    • 若為 柽柳(西河柳):性味辛平,傳統用於發汗透疹、利水消腫,《本草備要》載其「治風濕痺,散水氣」。
    • 若為 樟木:則有行氣活血、祛濕之效。
  • 作用:取其辛散之性,開宣肺氣、通調水道,促進水濕從汗或尿排出。

2. 臣藥:陳皮(2兩)、木香(1兩)

  • 陳皮:辛溫理氣,燥濕健脾,助脾胃運化水濕,解決「氣滯則水停」之機。
  • 木香:辛行苦泄,專通三焦氣滯,增強行氣消脹之力,尤適用於水腫伴隨脘腹脹滿者。
  • 配伍意義:氣行則水行,二者協同調暢氣機,為除濕消腫之關鍵。

3. 佐使藥:赤小豆面(4兩)

  • 赤小豆:甘酸平,傳統利水要藥,《神農本草經》言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 麵製:增強健脾之效,且作為賦形劑緩和藥性,適合丸散劑型。
  • 作用:清熱利濕,引水下行,從小便而解,並防辛溫藥物過燥。

三、全方治療原理

  1. 行氣利水並行
    • 白樟柳宣通肌表,開鬼門(發汗)以散水;陳皮、木香疏通中下焦氣滯,佐赤小豆潔淨府(利尿),體現「開鬼門、潔淨府」之古法。
  2. 標本兼顧
    • 水腫多因氣滯濕阻,本方以行氣藥治本,利水藥治標,符合「治濕先理氣」之原則。
  3. 食療協同
    • 作鯉魚羹時,鯉魚本身利水(如《千金方》鯉魚湯),與方中藥物相輔,增強療效。

四、適用證型推測

根據組方偏溫燥、重行氣之特點,可能適用於:

  • 氣滯水停:水腫按之凹陷、隨按隨起,兼胸悶腹脹者。
  • 脾虛濕盛:輕度水腫伴消化不良、舌苔白膩,但需配伍健脾藥(如白朮)更佳。

此方體現古代「以通為用」的治水思路,側重氣機通暢以促水行,然具體應用仍需結合證候調整。

傳統服藥法


白樟柳1斤,陳皮2兩,木香1兩,赤小豆面4兩。
上為細末,加水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橘皮湯送下;或為散,作鯉魚羹,如料入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樟柳散,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白樟柳1斤,陳皮2兩,木香1兩,赤小豆面4兩。 主治:諸般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