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土丸方劑中包含黃土,乃取其吸附、止血、解毒之效。
黃土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腸胃道中的毒素,並止瀉止血。此外,黃土富含礦物質,可補充人體所需,並有解毒、清熱的作用。
因此,黃土丸方劑中使用黃土,旨在藉助其吸附、止血、解毒的功效,治療因腸胃道不適、毒素積累等引起的疾病。
黃土丸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黃土丸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脘腹脹滿等症,陳皮的理氣健脾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緩解脹滿不適。
- 調和藥性:方劑中其他藥材可能存在寒涼或燥烈之性,陳皮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性趨於平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增強藥效。
總之,陳皮在黃土丸方劑中起到理氣健脾、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促進患者康復。
黃土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黃土丸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可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促進消化。
2. 理氣燥濕:木香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黃土丸中常配伍其他燥濕藥物,如蒼朮、厚朴等,共同發揮燥濕理氣的作用,達到治療脾胃濕阻、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的效果。
黃土丸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水之效,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
巴豆性峻猛,味辛,性熱,入脾、胃、大腸經,能瀉熱逐水,消腫散結。對於水腫、腹水等症,可藉由巴豆的瀉下作用,驅逐水濕,促進排泄,達到消腫利水的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擅自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土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黃土丸》主治小兒疳積在脾,常見症狀包括:
- 消化積滯:面黃肌瘦、腹脹急迫,反映脾胃運化失調,營養吸收不良。
- 異食癖:因疳熱內擾,患兒可能出現異常行為,如咬指甲、揉眉毛、搔口鼻,甚至嗜食泥土、灰炭、茶葉或紙張等非食物異物。
- 肝脾失調:疳積日久,易伴隨濕熱或虛火,進一步影響氣血生成。
此方以「瀉積導滯」為核心,先攻逐內積,再以調補收功(如後續用益黃散健脾)。
組成與治療邏輯分析
黃土(伏龍肝)
- 性味:辛、微溫,入脾胃經。
- 作用:傳統用於溫中和胃、止嘔止血,此處可能取其「土性」以健脾,並緩和巴豆峻烈之性。
陳皮
- 性味:辛、苦、溫,入脾胃經。
- 作用: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脾胃運化,防止氣滯加重腹脹。
木香
- 性味:辛、苦、溫,入脾胃大腸經。
- 作用:行氣止痛,解除腹中氣機壅滯,配合陳皮增強脾胃升降功能。
巴豆(不去油)
- 性味:辛、熱,大毒,入胃大腸經。
- 作用:峻下冷積,開通腸道閉塞。此方用30粒(未制)量較大,意在猛烈攻逐內積,透過腹瀉排出宿食、痰濕等病理產物。因小兒疳積多屬實證,需「以通為補」。
煎黑豆汁送服
- 黑豆性甘平,能解毒(緩巴豆毒性)、補腎利水,兼防瀉後傷陰。
面糊為丸
- 麵粉甘涼,可護胃腸黏膜,延緩巴豆釋放,減緩刺激性。
治療原理
- 攻積為主:巴豆為君藥,配木香、陳皮行氣導滯,黃土護中,共奏「通因通用」之效,透過腹瀉清除腸道積滯(疳積)。
- 瀉後調補:疳積去後,需轉用「益黃散」(含訶子、青黛等)收澀健胃,防正氣過傷,再投疳藥(如健脾消疳類方劑)長期調理。
- 配伍減毒:巴豆雖峻烈,但陳皮、木香行氣可防氣塞,黃土與麵糊緩和其燥烈,黑豆汁解其熱毒,形成「攻不傷正」的結構。
與《古今醫鑒》加黃連的差異
若方中加入黃連(五銖),可清疳熱、止異食(心脾積熱常見此症),更適合熱象明顯者(如口臭、煩躁),體現「寒熱並用」思路。
總結
此方以「通瀉」為先,針對疳積有形實邪,屬「急則治標」之法,後續需結合健脾調理,符合古代治療疳積「先攻後補」的辯證策略。
傳統服藥法
黃土1兩,陳皮1兩,木香1分,巴豆30粒(不去油)。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3歲每服30丸,煎黑豆汁送下。直候瀉5-7次,疳積盡,與益黃散助氣,後與疳藥常服。
《古今醫鑒》有黃連五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土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黃土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全嬰方》。 組成:黃土1兩,陳皮1兩,木香1分,巴豆30粒(不去油)。 主治:小兒疳積在脾,面黃腹急,咬指甲,揉眉毛,搔口鼻,要吃泥土、灰炭、茶、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