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散

二和散

ER H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三十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寒 (0.8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三焦經 12%
肝經 12%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和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解暑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解暑化濕、理氣止痛的功效。夏季濕熱,易傷脾胃,導致暑濕困脾,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藿香可解暑濕,健脾胃,改善上述不適。

2. 和中理氣: 藿香能理氣和中,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二和散中常與其他理氣藥物配合使用,如香附、陳皮等,共同達到和中理氣的效果。

二和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二和散主要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的疏肝理氣功效可以幫助緩解氣機阻滯,改善胃腸功能。
  2. 化痰止咳,燥濕健脾: 香附還具有化痰止咳、燥濕健脾的功效,可以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二和散中加入香附,可以起到化痰止咳,改善胃腸功能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和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範疇涵蓋氣機痞塞、寒熱失調、營衛不和等證:

  1. 氣機痞滯:針對「心胃氣痞」「陰陽痞氣」「氣不升降」,病位以中焦(脾胃)為主,因氣機壅滯導致痞滿、飲食不進,反映香附子理氣解鬱、藿香葉醒脾化濕的協同作用。
  2. 寒熱不和:主治「傷寒冷熱不和」,顯示此方具有調和表裏寒熱的特性,藿香葉外散表邪、香附子內調氣滯,共解寒熱錯雜之證。
  3. 營衛失調:所謂「和養榮衛」,指二藥能疏通氣血,改善因氣滯或外感引起的營衛運行不暢,間接助藥力達表。
  4. 瘡疹與飲食積滯:瘡疹多與濕熱鬱表相關,藿香化濕透表;「消食快氣」則憑香附疏肝和胃、藿香醒脾,助中焦運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對配伍解析

  1. 藿香葉(辛微溫)
    • 歸脾胃肺經,主外散表邪、內化濕濁,其性輕揚,能醒脾開胃、解表化濕,對於外感夾濕或中焦氣滯濕阻尤宜。
  2. 香附子(辛微苦平)
    • 歸肝脾三焦經,為「氣病之總司」,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兼能調經止痛。去皮使用減其燥性,專注行氣解痞。

協同作用機制

  • 氣機雙調:香附主內調肝脾氣滯,藿香主外宣透濕濁,形成「內疏外透」之勢,共解氣痞。
  • 升降相因:香附降氣消痞,藿香升清化濕,一升一降,恢復中焦氣機樞紐功能,符合「調適陰陽」之旨。
  • 濕氣並治:氣滯常夾濕,藿香化濕助香附行氣,濕去則氣更暢,故能「消食快氣」。

延伸推論

此方雖簡,但深合中醫「輕可去實」之理。適用於:

  • 外感初起兼脾胃氣滯(如暑濕感冒伴胸悶噯氣)
  • 情志不暢所致脘痞納差(肝氣犯胃之輕證)
  • 小兒瘡疹透發不暢屬氣機壅滯者

其煎服法「粗末煎湯」取其氣輕味薄,意在疏調而非峻攻,故言「不拘時候」,符合和緩調治之則。


總結

二和散以「通調」為核心,透過藿香與香附的內外、升降配伍,展現中醫「和法」的精簡思維,尤其適合輕中度氣滯濕阻、寒熱錯雜之證,體現了「治中焦如衡」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藿香葉、香附子(去皮)各等分。調適陰陽,和養榮衛,和冷熱,消食快氣。
上為粗末。
每服1錢,水2盞,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二和散, 出處:《雞峰》卷三十。 組成:藿香葉、香附子(去皮)各等分。 主治:調適陰陽,和養榮衛,和冷熱,消食快氣。主治:心胃氣痞,飲食不進,瘡疹,並傷寒冷熱不和,陰陽痞氣,氣不升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