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渫烏頭散

淋渫烏頭散

LIN XIE WU TO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22%
腎經 11%
胃經 11%
心經 10%
肺經 10%
心包經 5%
大腸經 4%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淋渫烏頭散」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 烏頭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引起的痺痛、麻木、肢體不靈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通絡止痛,消腫散結: 烏頭能通經絡、止疼痛,並有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腫脹、疼痛,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烏頭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淋渫烏頭散中包含木鱉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利水消腫: 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腎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淋渫烏頭散主治風寒濕痺,而濕邪阻滯容易導致水腫,因此加入木鱉子可以幫助利水消腫,減輕濕邪對人體的影響。
  2. 解毒止痛: 木鱉子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痛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烏頭的毒性,降低其對人體的傷害。烏頭性溫熱,毒性較強,因此在方劑中加入木鱉子可以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保障患者的安全。

淋渫烏頭散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原因有二:

  1. 辛溫散寒,通經活絡: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寒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淋渫烏頭散以治寒濕凝滯,痺痛麻木為主,白芥子可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痺痛。
  2. 助烏頭散寒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入心、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之效。白芥子與烏頭相配,可增強烏頭散寒止痛之效,並減少烏頭毒性。

淋渫烏頭散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的功效。烏頭性熱,毒性較強,而鱉甲能有效緩解烏頭的毒性,防止其過度燥熱傷陰,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活血化瘀: 鱉甲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烏頭可導致局部組織充血、水腫,而鱉甲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幫助烏頭更好地發揮其止痛作用。

淋渫烏頭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淋渫烏頭散主治風寒咳嗽,杏仁的潤肺止咳作用可以緩解因風寒入侵引起的肺氣不利、咳嗽痰多等症狀。
  2. 宣肺降氣:杏仁還有宣肺降氣的作用,可以幫助肺氣宣降,利於痰液的排出,進一步促進咳嗽的緩解。

因此,淋渫烏頭散中加入杏仁,可以起到潤肺止咳、宣肺降氣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咳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淋渫烏頭散」主治「一切頑痹不仁,及筋骨疼痛攣急」,此類症狀多屬中醫「痹證」範疇,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壅滯,導致肢體麻木、關節僵硬、筋脈拘攣疼痛。淋渫法(外洗熏蒸)通過藥液溫熱之力,直接作用患處,開腠理、透毛孔,使藥性深入筋骨以散邪通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烏頭(生用,不去皮)

    • 烏頭大辛大熱,毒性峻烈,生用更擅逐風寒、開痹通竅。外用以氣味厚烈,穿透力強,直達病所,散寒止痛。
    • 保留外皮,取其辛散走表之性,助藥力透達肌腠。
  2. 木鱉子(去殼)

    • 苦微甘而涼,有毒,傳統用於散結消腫、通絡止痛。其藥性走竄,可助烏頭破滯散痹,尤適合頑痹結聚之症。
    • 去殼後減少滯膩之性,更利藥效發揮。
  3. 白芥子

    • 辛溫,化痰散結、通絡止痛,為「皮裡膜外之痰」要藥。痹證日久,痰瘀互結,白芥子能化經絡中痰濕,緩解麻木疼痛。
    • 其辛辣氣味與烏頭相協,增強滲透力。
  4. 鱉甲(去裙襕)

    • 鹹寒,傳統內服多用養陰軟堅,此外用取其「走竄搜剔」之能,深入筋骨鬆解攣急。
    • 去裙襕(邊緣柔軟部分)留甲質,強化破結之效。
  5. 杏仁(生用,不去皮)

    • 苦溫而潤,生用保留皮膜,油脂豐富,能潤散兼施,緩解筋肉拘急。
    • 其脂液可助他藥附著皮膚,延長藥效。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辛熱與苦寒並行:烏頭、白芥子溫通,配木鱉子、鱉甲寒涼,形成「寒熱反佐」,既防烏頭過燥,又增破結之效。
  • 毒性與藥效平衡:生藥毒性外用刺激患處,反激氣血流通,符合「以毒攻毒」邏輯。
  • 脂溶與水溶共濟:杏仁油脂與水煎共熬,使藥液兼具滲透與潤養作用,適合久痹乾枯之症。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溫熱藥液淋渫,使藥物直達痹阻之處:

  1. 溫通散寒:烏頭、白芥子鬆解寒凝,改善氣血不通之痛。
  2. 破結軟堅:木鱉子、鱉甲化解痰瘀互結,緩解頑痹僵硬。
  3. 潤緩攣急:杏仁潤筋脈,調和搜剔藥之峻性,減少刺激。

整體以「開泄透達」為主,針對痹證晚期「痰瘀膠結」之病機,外治避內服毒性,而收通痹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澤烏頭1兩(生用,不去皮),木鱉子1兩(去殼),白芥子1兩,鱉甲(去裙襕)1兩,杏仁(生用,不去皮)100個。
上為粗末,作一次用。
以水3大碗,煎數沸,去滓,乘熱淋渫患處,冷即再溫熱,依前淋渫3-5遍,其藥無力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應用應慎重。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膝部腫大疼痛小便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淋渫烏頭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澤烏頭1兩(生用,不去皮),木鱉子1兩(去殼),白芥子1兩,鱉甲(去裙襕)1兩,杏仁(生用,不去皮)100個。 主治:一切頑痹不仁,及筋骨疼痛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