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針散

替針散

TI ZH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胃經 14%
心經 14%
腎經 14%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替針散方中含有木鱉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木鱉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替針散作為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的方劑,木鱉子可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2.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木鱉子還具有一定補益肝腎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肝腎虧虛導致的筋骨疼痛、乏力等症狀。替針散中加入木鱉子,可起到補虛扶正的作用,增強患者體質,促進康復。

替針散中包含烏頭,乃因其具有溫經散寒、止痛定驚之效,其辛溫走竄之性,可直達病竈,散寒止痛。此方常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致使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以及風寒濕痹等症。

烏頭性烈,需慎用,方中佐以其他藥材,如白芷、蒼朮等,以緩和烏頭之毒性,並增強其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替針散》方劑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替針散》載於《良朋匯集》,主治「一切惡瘡、癰疽、發背等有膿無頭者」。此類瘡瘍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結,膿已成形卻無法自然潰破,需以外藥「代針」破皮引膿。方中以木鱉子、川烏配伍,具「退腫毒、去死肉、破皮出膿」之效,通過外敷促使瘡瘍速潰,避免膿毒內陷。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木鱉子

    • 性味苦、微甘,涼,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 傳統用於散結消腫、攻毒療瘡,其辛散之力能透達膿瘍,促使瘡頂破潰。現代研究提示其含皂苷成分,可能具局部刺激性,可加速組織潰破。
  2. 川烏

    • 性味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 外用能麻醉止痛、溫通經絡,化解陰寒凝滯之膿腫。其毒性成分烏頭鹼可麻痹局部神經,減輕疼痛,同時刺激血流,助膿液排出。

兩藥配伍邏輯

  • 相須為用:木鱉子散結透膿,川烏溫通破滯,共奏「軟堅潰瘍」之效。
  • 外用優勢:研磨成汁後以雞翎塗掃,直接作用瘡面,利用藥物毒性與刺激性「以毒攻毒」,促膿液自瘡口局限排出。
  • 留口設計:強調「留口大一處出膿」,避免過度腐蝕健康組織,體現中醫外科「給邪出路」原則。

三、推論可能作用機制
此方透過兩藥的毒性與刺激性:

  1. 局部擴張血管,加速膿瘍周邊氣血運行,促使膿液匯聚。
  2. 腐蝕瘡頂死肉,降低表皮張力,模擬「針刺」效果,代刀代針。
  3. 麻醉作用減緩患者疼痛,符合古籍「不1時即穿」的急效描述。

總結
《替針散》為中醫外科「代針法」代表方,針對膿成難潰之證,以毒藥外治速潰排膿,體現「祛腐生新」治療思路。其組方簡峻,藥性猛烈,全賴外用精準控制,應證古代瘡瘍治療「急則攻邪」的策略。

傳統服藥法


木鱉子、川烏。
退腫毒,去死肉,破皮出膿。
上磨水。
以雞翎醮掃瘡上,留口大一處出膿,如藥水乾,再刷上,不1時即穿。
《良朋匯集》本方用:木鱉子,川烏各五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替針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九。 組成:木鱉子、川烏。 主治:退腫毒,去死肉,破皮出膿。主治:一切惡瘡、癰疽、發背等有膿無頭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