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羚犀湯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效。其藥性峻烈,能迅速透達經絡,清熱解毒,並能開竅醒神,用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痰熱壅盛等症。
在羚犀湯中,羚羊角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有效治療熱病神昏、高熱驚厥等症,起到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作用。
羚犀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羚犀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昏譫語等症,而石膏可清瀉肺胃熱毒,起到降火解毒的作用。
- 涼血止血: 石膏除清熱外,還有涼血止血之效。羚犀湯中所含犀角、羚羊角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石膏的加入則可增強其涼血止血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羚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羚犀湯藥性偏寒,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的疾病,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功效,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療效更佳。同時,甘草還有調和脾胃的作用,能幫助藥物更好的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羚犀湯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旋覆花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功。羚犀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咳嗽痰多,旋覆花可助其宣暢肺氣,止咳化痰,緩解症狀。
- 降逆止嘔:旋覆花還具有降逆止嘔之效。羚犀湯中加入旋覆花,可以幫助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噁心嘔吐,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效果。
總而言之,旋覆花在羚犀湯中起到宣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羚犀湯方劑中包含紫菀,主要原因如下:
- 宣肺止咳: 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羚犀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利、咳嗽氣喘等症狀,紫菀的加入可有效宣肺止咳,緩解肺氣不利導致的呼吸道症狀。
- 潤肺止咳: 紫菀同時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可滋潤乾燥的肺部,緩解因風寒侵襲導致的肺部燥熱,進一步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羚犀湯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之效。羚犀湯主治風熱犯肺,證見高熱、咳嗽、痰黃黏稠等,前胡可與羚羊角、犀角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之效。
- 利氣降逆,化痰止咳: 前胡能利氣降逆,使氣機通暢,有助於痰液的排出。羚犀湯中常配伍其他化痰藥物,如桔梗、半夏等,前胡可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化痰止咳的作用。
羚犀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助散寒邪: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通竅止痛之效。羚犀湯主治外感風寒,症見鼻塞、流涕、頭痛等,細辛可助藥力散寒邪,開通鼻竅,緩解鼻塞等症狀。
- 引藥入肺: 羚犀湯中以犀角、羚羊角清熱解毒,但藥性偏寒,易傷陽氣。細辛性溫,可引導藥性入肺,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肺陽,使藥力更為平和有效。
羚犀湯為一方經典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所導致的高熱、煩躁不寧等症狀。其組成成分精選多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功效的藥材,其中犀角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犀角性寒味甘鹹,歸心肝經,善於清心熱、涼血解毒,是處理熱病高熱、斑疹吐衄等重症時不可或缺的藥物。然而,鑑於犀牛已被列為保護動物,現代臨牀已不再使用真正的犀角,轉而採用替代品如水牛角或人工合成品來取代,以符合生態保護原則及法律規定。儘管如此,在傳統方劑理論中,犀角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體現了古人對於藥材選擇與配伍的高度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羚犀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羚犀湯主治「暗風」,症狀包括:
- 頭旋眼黑:突發性眩暈、視物昏花,甚則眼前發黑,屬風邪上擾清竅或肝陽化風所致。
- 昏眩倦怠:頭腦昏沉、精神疲乏,與氣虛或痰濕內阻相關。
- 痰涎壅盛:痰濕內生,阻塞氣機,反映脾虛失運或肝風挾痰上逆。
- 骨節疼痛:風痰流竄經絡,氣血不暢,或兼外感風邪。
此方針對肝風內動(虛風或熱極生風)兼氣虛痰阻之證,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益氣化痰之效。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君藥:羚羊角屑、犀角屑
- 羚羊角:性寒,入肝、心經,長於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主治肝風內動之眩暈。
- 犀角(今多用水牛角代):清心涼血、解毒定驚,協同羚羊角平息內風並清熱。
- 兩者合用,直折肝風心火,為治風痰上擾之核心。
臣藥:生乾地黃、山梔子仁
- 生地黃:滋陰涼血,防肝風耗傷陰血,兼制羚羊角、犀角之燥性。
- 山梔子:瀉火除煩,清三焦熱毒,助犀角透解熱邪。
佐藥:人參、白朮、防風、升麻、荊芥穗
- 人參:益氣固本,防風藥傷正,改善倦怠氣虛。
- 白朮:健脾燥濕,斷痰濕生成之源,治痰涎壅盛。
- 防風、荊芥穗:祛風解表,疏泄外風,緩解骨節疼痛。
- 升麻:升清降濁,引藥上行頭目,兼透熱解毒。
使藥:甘草、生薑、竹葉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 生薑:溫中止嘔,制寒藥之性。
- 竹葉:輕清透熱,導心火下行。
三、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熄風為主,輔以益氣化痰,體現「標本兼治」思想:
- 熄風清熱:羚羊角、犀角直折風火,治眩暈之急。
- 健脾化痰:白朮、人參補脾虛,杜絕痰濕再生。
- 透邪外達:防風、荊芥、升麻使風邪從表而解,兼疏通經絡。
- 滋陰護正:生地黃防熱邪傷陰,契合「治風先治血」之理。
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適用於本虛標實之證——肝風挾痰上擾,而中焦氣虛者。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屑、犀角屑、生乾地黃、白朮、防風(去蘆頭)、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山梔子仁、荊芥穗、升麻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3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竹葉各5片,同煎至6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羚犀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羚犀湯有清熱解毒、平肝息風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應先去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羚犀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羚犀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三。 組成:羚羊角屑、犀角屑、生乾地黃、白朮、防風(去蘆頭)、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山梔子仁、荊芥穗、升麻各等分。 主治:風熱上攻,目赤頭疼,口舌生瘡,小便赤澀。
羚犀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羚羊角1兩(鎊),石膏1兩(碎),甘草1兩(炙,銼),旋覆花1兩,紫菀(去苗)1兩,前胡(去蘆頭)3分,細辛(去苗葉)半兩,犀角(鎊)1分。 主治:暗風。頭旋眼黑,昏眩倦怠,痰涎壅盛,骨節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