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腸散
GUI CH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33%
膽經 33%
肺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腸散中加入木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 木賊性味甘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止痛的功效。歸腸散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淋痛等症,而木賊的利水通淋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濕熱,緩解小便不利、淋痛等症狀。
- 止血生肌: 木賊還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可以幫助治療因濕熱下注導致的尿道出血、潰瘍等症狀。歸腸散中加入木賊,可以起到輔助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總而言之,木賊在歸腸散方劑中,發揮著利水通淋、止血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淋痛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腸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腸虛脫肛」,指小兒因氣虛下陷、腸道失固,導致肛門直腸脫出。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或久瀉久痢耗傷正氣所致,故治療以收澀固脫、升舉陽氣為原則。
組成與邏輯推理
橡斗子(蜜炙黃)
- 性味功效:苦澀平,主入大腸經,具收澀固脫、止血止瀉之效。
- 應用原理:蜜炙後增強溫補之性,能澀腸固脫,針對腸虛不固之脫肛。其收澀特性直接作用於鬆弛的腸道組織,幫助復位。
木賊(燒灰留性)
- 性味功效:甘微苦平,傳統用於疏散風熱,但燒灰後性質轉為溫澀,具收斂止血、升提陽氣之效。
- 應用原理:燒灰「留性」保留藥性精華,灰質輕浮,助升提下陷之氣,與橡斗子協同增強固脫作用。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收澀與升提並行:橡斗子固澀大腸,木賊灰升舉陽氣,兩者一澀一升,標本兼治。
- 針對小兒體質:小兒臟腑嬌嫩,方中藥味簡潔、劑量輕緩(半兩為量),避免過燥傷陰,以米飲調服更護脾胃。
- 陳米飲送服:陳米性平和中,能益胃氣,輔助藥力溫和上行,符合「虛者補之、陷者舉之」的治則。
總結
此方通過收澀固脫與升提陽氣的雙向調節,改善腸道氣虛下陷之病機,體現中醫「澀可去脫」的用藥思路,契合小兒脫肛以虛為本的證候特點。
傳統服藥法
橡斗子半兩(蜜炙黃),木賊半兩(燒灰留性)。
上為細末。
每服1錢,乳食前陳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歸腸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橡鬭子半兩(蜜炙黃),木賊半兩(燒灰留性)。 主治:小兒腸虛脫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