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木洗劑
XIANG MU XI J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寒 (0.39)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23%
脾經 14%
胃經 14%
三焦經 14%
膽經 9%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木洗劑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香附能起到緩解作用。
- 除濕止癢:香附具有除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真菌、細菌的生長,對於因濕熱、濕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香附能起到消炎止癢、促進皮膚癒合的作用。
因此,香附在香木洗劑中能有效改善皮膚問題,起到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除濕止癢的功效。
香木洗劑中加入木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木賊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對於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瘡癤等,木賊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的作用。
- 收斂止血: 木賊富含硅酸,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一些皮膚損傷導致的出血,如外傷、燒傷等,木賊可以幫助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香木洗劑中加入木賊,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一些皮膚病和外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香木洗劑主要用於治療「青年扁平疣」,此為皮膚表面常見的疣狀贅生物,多由氣血失調、風熱毒邪外襲肌膚,或肝鬱氣滯、濕毒凝結所致。中醫認為,扁平疣的生成與人體正氣不足、外邪趁虛而入有關,尤其好發於氣血旺盛、陽氣偏盛的青少年,可能因情緒壓力(肝鬱)、外感風熱毒邪(如HPV病毒)交互作用而發病。
此方以「外洗」形式直接作用於患處,藉由藥物疏通局部氣血、清解熱毒、軟堅散結,使疣體逐漸消退,符合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治療原則,尤其適用於體表病灶。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組成分析
香附(30克)
- 性味歸經: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
- 作用:為「氣病之總司」,擅長疏肝解鬱、理氣活血。外用以氣行則血行,改善局部氣滯血瘀,使疣體周圍氣血流通,阻斷其生長;另能散結消腫,間接助邪毒外透。
木賊(36克,君藥)
- 性味歸經:甘、苦,平;歸肺、肝、膽經。
- 作用:傳統用於「疏風散熱、退翳明目」,其性輕揚上浮,能外散肌表風熱。現代研究顯示含矽酸等成分,外用具輕微角質剝離效果,可能直接軟化疣體,促進脫落。此外,木賊常被用於皮膚疣瘍,如《本草綱目》記載其「消積塊、療腸風、止痢」的解毒特性。
板藍根(30克)
-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胃經。
- 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現代藥理證實其抗病毒(如HPV)及免疫調節作用,能抑制病毒複製,從根本減少疣體增生。
(2)配伍邏輯
- 氣血並調:香附行氣活血,木賊散風透邪,板藍根清熱解毒,三者協同,形成「行氣→透表→清解」的治療鏈,符合中醫「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毒散」的理論。
- 標本兼顧:木賊與板藍根針對「風熱毒邪」之標(病毒及局部炎症),香附調理肝鬱氣滯之本(內在氣血失調),雙向調節。
- 外治特色:水煎外洗使藥力直達病所,避免內服苦寒傷胃,尤其適合青少年體質。
(3)可能作用機制
- 直接抑制病毒:板藍根抗HPV活性,減少病毒增殖。
- 促進角質代謝:木賊的物理性剝脫作用,加速疣體脫落。
- 改善微循環:香附擴張局部血管,增強免疫細胞浸潤,清除異常增生組織。
3. 總結
香木洗劑以「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散風透表」為核心,透過外洗形式針對扁平疣的「風熱毒蘊」與「氣滯血瘀」病機,達到標本同治之效,體現中醫「內病外治」的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香附30克,木賊36克,板蘭根30克。
水煎,洗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香木洗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香附30g,木賊36g,闆蘭根30g。 主治:青年扁平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