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蓮散」中包含「石蓮」,此乃因石蓮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治療效果。
石蓮味甘性涼,入心、肝經,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在香蓮散中,石蓮可針對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鼻衄、咯血等,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以及生地、玄參等涼血止血藥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香蓮散中添加丁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香蓮散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狀,丁香的溫中散寒作用能有效緩解寒邪對胃腸的侵襲,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 芳香闢穢: 丁香氣味濃鬱芳香,具有闢穢止臭之效。香蓮散中加入丁香,不僅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更能使藥物氣味更為芳香,更易於患者接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蓮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香蓮散在傳統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主治為「産後咳逆」,即產後婦女出現的咳嗽氣逆症狀。產後氣血虧虛,易受外邪侵襲,此方通過外治法來調理產婦的呼吸道症狀,具有獨特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功效分析
本方由六味藥組成,各等分研末使用:
白芷:辛溫芳香,入肺胃經,能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其芳香之性可宣通肺氣,對於風寒咳嗽有良好效果。
黃柏: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在此方中可能用於清泄產後可能存在的濕熱之邪。
防風: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為風藥中之潤劑,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配合白芷增強祛風散寒之效。
細辛:辛溫,入肺、腎經,具有溫肺化飲、祛風散寒的功效。其辛烈之性可宣通肺竅,對於寒性咳逆尤為適宜。
烏藥:辛溫,入脾、肺、腎、膀胱經,能順氣開郁、散寒止痛。在此方中主要用於理氣降逆,緩解咳逆症狀。
甘松:辛甘溫,入脾、胃經,能理氣止痛、開郁醒脾。其芳香之性可和中宣氣,協同烏藥理氣降逆。
治療原理推測
芳香宣肺:方中白芷、防風、細辛、甘松均具芳香之性,能宣通肺氣、開竅散邪,對於肺氣壅遏所致的咳逆有疏通之效。
散寒祛濕:產後體虛易感風寒濕邪,白芷、防風、細辛祛風散寒,黃柏清熱燥濕,共同作用消除致病外邪。
理氣降逆:烏藥、甘松理氣開郁,配伍細辛的辛散之性,能有效調暢氣機,降逆止咳。
外治原理:此方採用鞋屜襯藥的外用法,通過足部經絡(特別是與肺相關的經絡)吸收藥效,達到治療咳逆的目的。足部有許多重要穴位,藥物可能通過皮膚吸收和穴位刺激雙重作用發揮功效。
產後特殊調理:考慮產後氣血虛弱不宜過用內服藥,此方採用外治法避免損傷正氣,又通過芳香藥物提振陽氣,標本兼顧。
此方組合體現了中醫"上病下治"的治療思想,通過足部用藥調理上部(肺部)疾病,是傳統中醫外治法的典型代表。
傳統服藥法
白芷、黃柏、防風、細辛、烏藥、甘松各等分。
上為細末。
襯於中鞋屜中,數日一洗足,洗後換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蓮散, 出處:《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五。 組成:石蓮10個(炒熟),丁香10個。 主治:産後咳逆。
香蓮散,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 組成:白芷、黃柏、防風、細辛、烏藥、甘松各等分。 主治:婦人腳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