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黃耆丸

MI CHUAN HUANG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6%
腎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2%
膀胱經 8%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4%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黃耆丸以黃耆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其補氣之力甚為強健,能提升人體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故常用於氣虛乏力、體虛易感、表虛汗出等症狀。
  2. 增強藥效: 黃耆為藥中之「補氣之王」,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提升藥效。因此,在祕傳黃耆丸中加入黃耆,可強化其他藥材的藥性,達到更好的療效。

祕傳黃耆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解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黃耆補氣固表,但若患者體內風寒未清,則難以發揮補氣作用。防風的加入可幫助疏散風寒,為黃耆補氣創造良好條件,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體虛乏力、畏寒怕冷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燥,長期服用易燥熱傷陰。防風性平,可調和黃耆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減少藥物副作用,提升藥方的安全性。

祕傳黃耆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脾理氣,助藥力:茴香味辛性溫,具有溫脾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黃耆丸以補氣為主,加入茴香可以溫補脾陽,使藥力更好地發揮,促進氣血運行,更有效地改善氣虛症狀。
  2. 調和藥性,減緩副作用:黃耆性偏溫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燥熱上火。茴香性溫而散,可以調和黃耆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減少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祕傳黃耆丸中加入白蒺藜,是基於其補腎益精活血化瘀的功效。

白蒺藜味甘辛,性溫,入肝、腎經。其性溫可溫腎陽,其辛可散寒止痛,且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同時,白蒺藜亦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瘀血阻滯,進一步提升補腎益精的效果。

因此,白蒺藜的加入,與黃耆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腎益精、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使祕傳黃耆丸更具療效。

祕傳黃耆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與黃芪等補氣藥材配伍,可避免補氣過度而引發的內熱上炎,並能改善因氣虛引起的熱症,如發熱、口渴、心煩等。
  2. 緩解藥性燥熱: 黃芪性溫,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但長期服用容易導致體內熱氣積聚。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中和黃芪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祕傳黃耆丸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祕傳眼科龍木論》葆光道人所述,祕傳黃耆丸主治目赤腫痛。其治療原理,可從方劑組成及古文記載中的病機分析入手:

一、 病機分析:

古文指出:「目赤者何也。答曰。此肝之虛也。肝生木。木生火。火發木滅。火屬心。赤灌大眥,侵睛則腫。」 此處闡述了目赤腫痛的病機,認為其根源在於肝虛。肝主藏血,開竅於目,肝虛則血虛,不能濡養眼睛,導致目赤。此外,肝木生心火,肝虛則心火偏盛,火邪上炎,進而侵犯眼睛,造成目赤腫痛。

二、 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祕傳黃耆丸的組成藥物及其功效,巧妙地針對上述病機進行調理:

  • 黃耆: 方劑主藥,具有補氣固表、扶正固衛的功效。肝虛導致氣血不足,黃耆補氣,提升人體正氣,為治療其他症狀打下基礎,是根本之治。

  • 防風: 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散寒的功效。目赤腫痛,可能與風邪侵襲有關,防風可祛除風邪,緩解疼痛。

  • 茴香: 具有暖胃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溫胃散寒可溫通氣血,改善因氣血瘀滯造成的疼痛。

  • 白蒺藜: 具有平肝息風、明目退翳的功效。白蒺藜平肝息風,可以有效地治療因肝虛導致的目赤腫痛,其明目功效更能直接作用於眼睛。

  • 牡丹皮: 具有清熱涼血、涼血止血、活血散瘀的功效。若目赤腫痛伴有瘀血,牡丹皮可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散炎症。

三、 治療原理總括:

祕傳黃耆丸治療目赤腫痛的原理,並非單純地清熱解毒或消炎止痛,而是從整體調理的角度出發,以補益肝氣為根本,輔以祛風、散寒、清熱、活血等方法,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黃耆補益肝氣,為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提供基礎;其他藥物則針對不同症狀,如風邪、寒邪、火邪、瘀血等,進行針對性治療,最終達到緩解目赤腫痛的目的。

總而言之,祕傳黃耆丸通過補益肝腎,疏肝理氣,清熱涼血,祛風散寒等多方面作用,協同作用,從根本上治療目赤腫痛,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其方劑設計精妙,藥物配伍合理,值得深入研究。

傳統服藥法


黃耆(蜜炙)、防風、茴香(炒)、白蒺藜(炒)、牡丹皮各等分。
去黃耆,加當歸,名「當歸丸」 。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以鹽湯送下,或酒亦可;婦人用艾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平和,無明顯毒副作用,但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黃耆丸, 出處:《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組成:黃耆(蜜炙)、防風、茴香(炒)、白蒺藜(炒)、牡丹皮各等分。 主治:目赤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