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癖積膏

小兒癖積膏

XIAO ER PI J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5%
胃經 15%
肺經 11%
心經 10%
三焦經 9%
大腸經 6%
小腸經 6%
心包經 3%
腎經 3%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兒癖積膏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小兒癖積多由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所致,容易導致瘀血積聚,阻礙氣血運行。紅花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緩解癖積症狀。
  2. 行氣止痛:紅花除了活血化瘀外,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小兒癖積常伴有腹痛、腹脹等症狀,紅花能行氣止痛,緩解疼痛,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總之,紅花在小兒癖積膏中,發揮著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小兒癖積症狀。

小兒癖積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小兒癖積常因飲食不節、脾胃積熱而導致,大黃能清熱瀉火,通利大便,將積滯之物排出體外,從而緩解症狀。
  2. 破積消痞: 大黃具有破積消痞的作用,能消散積聚在腹部的食積、痰飲等,使積聚的病邪得以排出,有助於改善小兒的消化吸收功能,達到治癒的效果。

小兒癖積膏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導滯: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導滯、消積化痰之功效。小兒癖積多因脾胃積熱,導致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可清熱瀉火,消積導滯,緩解便祕,改善食積不化的症狀。
  2. 軟堅散結:芒硝還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可幫助消散積聚於腹部的痰濕瘀結,改善腹部脹滿,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恢復。

因此,小兒癖積膏中加入芒硝,可有效治療小兒癖積症,達到清熱瀉火、消積化痰、軟堅散結之目的。

小兒癖積膏方中使用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小兒癖積多因飲食不節,脾胃積熱所致,梔子能清熱瀉火,消解積熱,緩解小兒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2. 利濕退黃:梔子亦可利濕退黃,適用於小兒脾胃濕熱所致的黃疸。梔子能清熱利濕,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退黃,改善小兒皮膚黃染。

「小兒癖積膏」方劑中加入「石灰」,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 石灰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消積化滯、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小兒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而導致的積滯、腹痛、腹脹等症狀,石灰能有效化解積滯,緩解症狀。
  2. 引藥入脾: 石灰質地重,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直達脾胃,增強藥效。同時,石灰與其他藥物配伍,可起到引導藥物、協調藥力的作用,提高方劑療效。

小兒癖積膏中加入雞蛋,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脾胃:雞蛋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補充小兒脾胃的營養,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對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導致的癖積,雞蛋具有良好的補益作用,可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2. 滋陰潤燥:雞蛋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小兒脾胃虛弱,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雞蛋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促進小兒體內津液的生成,保持腸道通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兒癖積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小兒癖積膏」主治小兒積聚癖塊。此乃古代用於治療小兒腹中積滯、形成硬塊的外用方劑。所謂"癖積"在中醫理論中指飲食不節、脾胃損傷,導致氣血痰食積滯於腹中形成的結塊,多見於小兒消化不良、營養吸收障礙等情況。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以外用貼敷的方式作用於體表,通過皮膚吸收藥物成分,並配合熱熨強化藥效滲透:

  1. 水紅花子(炒)
    性味苦寒,能活血消積、利水消腫。炒制後減其寒性,專攻腹中積滯,尤其擅長消除痰食互結之癖塊。

  2. 大黃與樸消(芒硝)
    二者相須為用,構成通下攻積的經典組合。大黃瀉热通便、活血祛瘀,樸消軟堅散結,共同破除腹中堅積。外用法中取其藥性穿透皮膚,從外而內消導積滯。

  3. 山梔子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在此方中可能起到清解因積滯所化之熱毒的作用,並借其色赤入血之性,助活血散結。

  4. 石灰
    有腐蝕性,外用能"蝕惡肉"。在此方中可能起局部刺激作用,促進藥物滲透並造成輕微炎症反應("肉黑如墨"),以激發機體對抗積聚的自我修復機制。

  5. 酒酵雞蛋大一塊
    酒酵含發酵成分及少量酒精,能溫通血脈、助藥力發散,同時作為膏劑基質幫助藥物黏附並緩釋。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體現"外治法內病外治"的思想,通過對腹部局部刺激產生以下作用:

  • 破積攻堅:大黃、芒硝、石灰等藥組合產生強力破積效果
  • 活血散結:水紅花子配合酒酵促進氣血流通
  • 引邪外出:通過皮膚反應(肉色變黑)實現病理產物的"外引"
  • 熱熨增效:借助溫熱效應擴張血管,增強藥物滲透與局部血液循環

方中藥物的腐蝕性成分(如石灰)與活血藥協同,可能通過造成可控的局部組織反應,刺激機體對腹內積聚的分解吸收。古代觀察"肉黑如墨"即為藥效發揮的標誌,顯示此方作用較為峻烈,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水紅花子(炒)2錢,大黃1錢,樸消1錢,山梔子1錢,石灰1錢,酒酵雞蛋大1塊。
上藥為膏。
青綿布攤貼,再用湯瓶熱熨,用手帕勒之。3日後揭起,肉黑如墨,是其效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兒癖積膏,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水紅花子(炒)2錢,大黃1錢,朴消1錢,山梔子1錢,石灰1錢,酒酵雞蛋大1塊。 主治:小兒積聚癖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